微塑膠危機! 綠和調查:近8成金門水獺排遺檢出微塑膠

綠色和平在去年發起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微塑膠污染」研究調查,今天指出金門獨有的「歐亞水獺」,其排遺和生活的水域,包含觀光熱區太湖流域,微塑膠檢出率皆有將近8成。(綠色和平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近年來,國際間陸續有微塑膠入侵人體的相關研究發表,綠色和平在去年發起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微塑膠污染」研究調查,今天指出金門獨有的「歐亞水獺」,其排遺和生活的水域,包含觀光熱區太湖流域,近8成的水獺排遺檢出微塑膠。

綠色和平在去(2021)年十月間前往金門,調查目前在當地僅剩不到200只,在「臺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中列爲極度瀕危(CR)保育等級的「歐亞水獺」是否受塑膠污染影響。

在中興大學、臺灣大學研究團隊協助下,以尼羅紅染色法搭配肉眼使用立體顯微鏡檢視,並透過拉曼光譜及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抽樣分析塑膠材質,發現水獺排遺及其生活的水域中所發現的塑膠,有將近一半是塑膠碎片,其次是塑膠顆粒,材質種類則包含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等,檢測出的塑膠材質常見於食物包裝袋、寶特瓶、食物托盤等人爲製造的一次性塑膠,可能是在裂解後透過水或空氣進入動物棲地。

且水獺棲息的太湖流域作爲供應金門重要的民生用水及農民灌溉水源之一,其塑膠污染的含量爲平均每公升36顆微塑膠,相當於當地居民平均每喝一杯水,就可能攝入9顆微塑膠。

調查發現,水獺棲地和人類生活領域高度重疊,越靠近人爲活動密集的區域,微塑膠的污染情形也更嚴重。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憂心表示,這次結果比預期的還要嚴重,可見除了臺灣本島,金門也面臨塑膠危機。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應慎重看待此次檢驗結果,環保單位應該要規劃一次性塑膠和包裝的減量時程相關措施,從源頭控管,設定塑膠生產的上限,才能避免更多珍貴動物和棲地持續遭受污染。

綠色和平發起的這項調查,每樣物種都與長年研究這些生物的專家學者團隊合作,這些動物不僅是臺灣重要的保育類物種,也分佈在臺灣各地,生活在不同的棲地,將使塑膠入侵自然環境的研究範圍更加完整。目前已公開臺灣水鹿與金門的歐亞水獺,之後將陸續發表黃喉貂、石虎、櫻花鉤吻鮭與臺灣黑熊等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