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照引發西方熱議陸戰略核武數量 美專家:忽略3重點
圖爲陸火箭軍發射訓練。(圖/中新社)
新美國基金會研究員辛格(Peter W. Singer)與藍道實驗室分析師馬修(MA XIU),近日投書「防務一號」。文中指出隨着衛星照拍到中國大陸西部的2處大型彈道飛彈發射井陣地,讓西方學者紛紛修正並提高先前對大陸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數量的估計,甚至重新思考北京核戰略是否有修正;不過,商業衛星所拍攝的只是火箭軍成長最明顯部分。事實上,火箭軍部隊結構與戰鬥序列的改變、精簡部隊結構的措施與飛彈升產能力提升,重要性更大於飛彈井數量。
文中指出,自2017年以來,共軍火箭軍規模成長近3分之1,且針對各種支援能力進行精簡與改良,試圖改善戰鬥效率。目前火箭軍液態燃料的東風5型洲際彈道飛彈,已知的飛彈發射井數約20座。
2021年6月下旬,「詹姆士.馬丁禁止核武擴散研究中心」(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在甘肅偏遠地區發現約120座發射井,意味着數量突然成長6倍。
4周之後,美國科學家聯盟宣佈發現第二個面積相近的飛彈發射井據點,位置在新疆偏遠區,距離哈密約240公里。該據點位於建設初期,規模約可容納110座飛彈發射井。兩個陣地加起來飛彈發射井總數約230,這讓火箭軍發射井數在短時間內擴張10倍以上。
當然,這項消息的曝光讓外界揣測北京是否要放棄長期以來奉行的最低核嚇阻政策。作者認爲,雖然外界無從知悉有多少飛彈發射井會裝填真正的飛彈,也無法得知每枚飛彈攜帶的彈頭數;但考量到可裂材料的儲存量,北京很難爲全部甚至大部分的飛彈發射井裝填實彈。就算是真的全數填滿,大陸也難以從根本上挑戰美國的核武數量規模。
作者主張,解放軍目前正執行「隱豆戲法」(shell game),透過裝填部分發射井,定期移動飛彈,迫使對手必須加倍耗費資源來打擊每個發射井。更進一步來說,媒體關注重點一直放在新飛彈發射井的數量,這恰好落入北京的思維之中。相較之下,大陸彈道飛彈部隊在擴大與現代化的路途上,還有其他不太明顯,但更重要的特徵。
首先,這些發射井將如何影響共軍部隊結構與戰鬥序列。自1960年以來,共軍空軍由6座作戰基地所組成,每座基地由多個旅駐紮。2017年至2019年間,火箭軍的規模呈現突破性成長,3年內數量增加33%以上。這意味着增加10個旅,而6座基地也須不斷擴大以容納之。然而,只要新增兩個飛彈發射井據點就會讓現有部隊結構變得不合適,現有擴張對目前的部隊結構而言實屬過大。
其次,火箭軍已採取若干重要措施讓部隊結構更爲精簡而流暢。自2017年起,負責飛彈儲藏、維修、運輸與裝載的分散基地,被納入單一團,以提高後勤效率與協調性。另有一單位統籌氣象、測量、繪圖、工程與安全等發射支援任務。這些支援系統看似平凡,卻在飛彈運達部署點、成功發射與精準打擊等任務上,發揮關鍵作用。
再者,忽略了彈道飛彈生產能力的提升。雖然難以準確量化,但證據顯示火箭軍規模的擴張伴隨着彈道飛彈生產能力的成長。根據藍道實驗室最新研究,中國大陸近年來正急速擴張多處的彈道飛彈生產設施,而基礎建設也廣泛的增長。
包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北京與天津增設新彈道飛彈生產設施;負責研發東風21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也建造新的研究與生產設施。負責生產直立式發射架運輸載具的泰安航天特種車有限公司,也擴大生產設施。
作者總結,歷經2017年至2019年的擴張,火箭軍明顯需要一段緩慢成長的時間,包括建立新營舍、人員訓練與新系統生產。前述三點顯示火箭軍的成長還沒告終,而這重要性遠勝過發射井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