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衆信科:破局小微融資難題 智能風控創新賦能

(原標題:微衆信科:破局小微融資難題 智能風控創新賦能)

小微企業作爲中國經濟的“蓄水池”和“穩定器”,在吸納就業、穩定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也一直是近年“兩會”的重點、熱點議題。有統計顯示,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小微企業”被提及16次,2019年和2020年均被提及12次。

自2019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在30%以上,2020年“加碼”:要求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2021年繼續貫徹30%以上的總體增速目標,要求“務必做到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儘管受多方關注,但由於信息不對稱、小微企業的特殊性及“小額、高頻”的融資需求特點,傳統金融機構依然難以觸達到更廣泛的小微企業,小微企業融資始終是世界級的“老大難”問題。

小微 企業 融資 之難,難 在風控

據人民銀行統計,2020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72.75萬億元,而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21.53萬億元,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僅爲15.1萬億元。

在2019年央行聯合銀保監會舉行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有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鄒瀾指出,截至2019年5月末,全國金融機構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是5.9%,比大型企業高4.5個百分點,比中型企業高3.3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以中小企業爲主要信貸服務客戶羣的 銀行機構 ,承受着較大的業務發展壓力和風險防控壓力 。

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小微企業融資難,難在風控。一方面銀行需要完成國家政策層面下達的放款 任 務,一方面又要面臨壞賬平衡的問題, 較 之於小微企業,大中型企業的資產“看得見”,即使發生逾期也仍有償還的可能,而小微企業貸款一旦發生壞賬則可能是無解。

風險防控難始終是懸在銀行頭頂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也時刻把控着銀行的小微金融發展。據微衆信科 C R O許衛介紹,在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上, 風控難 主要 體現在 三 個方面 , 一是有效信息獲取難 , 小微企業因管理不完善、報表不規範 , 信用水平難以僅僅依靠其提供的信息進行全面評估 ; 二是風控成本高 , 即如果按照傳統評估方式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信息蒐集、風險評估 , 投入和評估大中企業類似, 成本高企;三是風控效果提升難,小微企業在不同行業地域呈現不同特點和週期,單個金融機構的樣本量和數據更新頻率遠低於C端,企業經營還受到關聯機構影響等因素對風控提出了諸多挑戰。

如何藉助有效的風控,爲金融機構精準獲客、評估企業授信額度、降低逾期率,成爲銀行業扶持小微企業的關鍵。

智能風控創新賦能,助推普惠金融

從2014年到 2021 年,政府工作報告連續 8 年重點關注普惠金融對小微企業的助力和對實體經濟的推動。由於風險、成本、效率等因素限制,在傳統金融行業體系下, 小微 企業普遍長期遭遇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這也一直是金融改革中的難題。但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這一難題正在得到有效緩解。

以信用科技企業微衆信科爲例,藉助A(人工智能)、B(區塊鏈)、C(雲技術)、D(大數據)等創新技術,微衆信科已構建成熟的智能風控體系,並在客戶服務過程中,不斷賦能銀行迭代優化,提升風控能力,防範信貸風險。目前,該體系已成功應用於數百家金融機構。

微衆信科 C R O許衛介紹,微衆信科智能風控體系貫穿小微信貸業務貸前獲客、貸中審批決策、貸後風險預警全生命週期 ,滿足 銀行及非銀機 構在 風險決策與管理中對海量申貸客戶篩選、欺詐客戶攔截、信貸決策審批、信用額度決策、貸款利率決策、貸後風險持續跟蹤、企業交易風險評估、設備融資風險評估和企業信用評級等 方面的 需求。 微衆信科同時推出關聯行爲識別、安全加密計算等產品和服務解決特定問題。 藉助 微衆信科 線上化數據監控 、批量化 貸後客戶管理及 智能化 預警機制,銀行 業 金融機構 能夠 有效平衡風險與利潤之間的關係 , 變被動風控爲主動防禦 ,除了在客戶審批和貸後階段閉環提升風控,還在設計階段沙盤推演風控效果,尋找最佳平衡點。

截至2020年年末,微衆信科合作金融機構超過220家,服務中小微企業超過700萬家,合作銀行授信金額超過3700億元。藉助微衆信科全流程智能風控,合作銀行機構風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風控成本大大降低, 平均 不良 貸款 率小於1%,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站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風口下, 智能風控作爲 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的賦能成果,藉由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成功實現了對 小微 企業融資難題的降維打擊 ,解決了金融機構“不敢貸、不願貸”的顧慮,進而提高中小微企業融資成功的可能性,有力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