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幣之亂 專家批發紅包難防弊
文化部首次常態化發放16至22歲、每人1200點文化成年禮金,20日開放領用;更邀請首次加入領用的16、17歲同學們,體驗文化幣使用方式及優惠。(本報資料照片)
文化成年禮1月20日發放,隨即爆出兌現、轉售等問題,更有青少年濫用買美妝品,做美甲。雖然文化部表示,一旦接獲檢舉或發現商家違規及個人收購情形,便祭出停權並停撥款項,並視情節移送法辦,但文化界人士表示,與其討論文化幣如何防堵違規濫用,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青少年真正親近藝文生活。
針對文化幣濫用,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成年禮金制度去年首次實施至今,即創下逾8成領用率,近7億元的消費額。
對於近日部分不遵守規則的店家、個人,他表示,面對藝文產業多重樣貌,文化部一直期盼盡力全面性照顧各藝文產業,但此多元樣態,不應變成扭曲美意的縫隙。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指出,文化幣類似虛擬貨幣,強調的就是流通讓人更方便好用,對年輕人來說等於是發紅包的意思,並不能有效引導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因此儘管有限定使用範圍,但很難避免被拿去做變相使用,「這是政策規畫時應設想到的」。
有業者認爲,變相使用的部分原因與文化幣「鼓勵實體場域消費」相關,學生族羣擁有自己汽機車作爲交通工具並不多,加上各地公共運輸和臺灣交通狀況,高中、大學生能自主移動到文化消費場域,在雙北都會區之外相對困難。
中華民國出版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吳政鴻指出,一個新的政策實施一定會有調整期並需要滾動式修正,站在出版業的角度,會希望若引導購書,文化部可推出只能買有ISBN出版品的圖書,以類似做法規範聚焦藝文商品及活動。
文化部26日則表示,爲強化防弊,在防止店家違規濫用、文化幣轉售或兌現等措施上,除了持續進行網路巡檢外,文化部也將不斷進化,並祭出5大措施;經統計,目前已有26家疑有違規情形店家,已先行停權並停撥款項;另有540件email持有多組帳號疑有收購情形,也已經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