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黃碧端/文化人的千古心事:莫錯過古往今來好文章

《理想的讀本》全八冊。(圖/黃碧端提供)

《理想的讀本》八冊出齊

沒有任何一個大文明的存在,不是因爲它一直有人在努力蒐集、保存、傳播一代又一代的好文字和當中的好思想。在不斷的積累傳承中,語言琢磨成晶瑩的玉石,民族性格則得到提升的標竿。

而且,在綿延的傳承中,越有文采的人,越知道自己的書寫能力和生命理念有很大的成分得自於前人的好書好文,因而會更希望後來者不錯過跟他一樣的機會!

林亨泰充滿視覺意象的詩作〈風景No.2〉頁面。(圖/黃碧端提供)

所以歷史是這麼進行的

歷史上很多了不起的作家沒經過多少學校教育,但一定經過「嗜讀如命」的少年歲月。寫出第一本科幻作品《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的瑪莉雪萊(Mary Shelly)如此,幾乎成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華人得主的沈從文也如此。讀好文章的效用,自古驚人,不僅成就了好作家,也可能在特定時空下成就了聖賢志業!

是這樣近乎本能的意志,使得在遠古,書寫的工具都仍原始且不易得的時候,許多口述或傳唱的資料,只因聽到、接觸到的人怕失傳,便開始了努力搜編記載、以利傳承。——兩千八百年前,眼盲的荷馬(Homer)在街頭吟唱《奧德賽》(odyssey)和《伊立亞德》(Iliad)的時候,感動的希臘人知道不保存下來,以後的人沒機會知道這偉大的故事了,於是想法用尼羅河三角洲的一種莎草的莖製成的莎草紙Papyrus來記錄,爲後人留下兩部珍貴的古希臘史詩。三世紀後,在雅典街頭,永遠有人羣圍繞要聽他辯論真理的蘇格拉底(Socrates),是他的了不起的學生柏拉圖(Plato)爲後世留下了老師的思想和言行,這時用的是羊皮紙(Parchment)。

而約略同時,在遙遠的東方,孔子的門生也把他們老師的教誨和言行作成紀錄、編了一部《論語》。那時是用毛筆書寫在木片竹片上,串連成冊。這樣辛苦記錄的《論語》,兩千多年來成爲華夏文明中百姓學子安身立命、處世爲人的南針。孔子自己雖「述而不作」,卻是愛唱歌懂音律的人,他也把當時各國宮廷採收的民間歌謠選編成集,於是我們有了最早的詩集《詩經》!不管是《論語》還是《詩經》,當中的語法、文詞,乃至於感性,至今鮮活地保存在我們的語文中。

到今天,歐美西方,以及教育較發達的世界各地,要了解西洋文明,還是得從認識古希臘,研讀荷馬和蘇格拉底開始。要認識中華文明,也必須從認識孔子、研讀先秦諸子和《詩經》開始!

兩三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三教九流、還有更早的史官記事,如《尚書》《左傳》……百家競妍,可沒有一本不是在朝代更迭、戰亂……等等艱難的環境中依然被刻制、保存、傳承的!等紙筆被髮明出來,搜、編更普及時,單一的好作者有「集」,不同的好作品有「選」;南朝梁武帝的喜歡文學的太子蕭統,在宮中藏書近三萬卷,他找了好朋友們一起編出了華夏文明的第一本文選──後世所稱的《昭明文選》。《昭明文選》之後,各種文選、文集可說無代無之。

《昭明文選》是在六世紀編成,不久就傳入日本,併成爲日本貴族的必讀書籍。《昭明文選》的許多詞彙固然因書的流傳而成爲中文的常見用語,這些詞彙,如英雄、榮華、解散、禍福……也被日語吸收,沿用至今。

(最有趣的是我們近來常見到媒體出現「炎上」一詞,以爲是外來語,其實「炎上」最早出於《尚書》。而因爲《昭明文選》收錄了班固〈典引〉:「蓄炎上之烈精,蘊孔佐之弘陳」,「炎上」遂隨着選文保存在日文用語中;如今過了一千多年,回來跟它的「母語」認親呢!)

我不是會仔細給自己的藏書作歸類的人,但寫這篇文字時擡頭看看自己的書架,一眼瞥過看到的正是一大列各類選集:英語世界一直在努力收集好文章選編成書的,比我們還真只有更多不會更少!

樂府〈短歌行〉文本的註釋列在下方,方便檢索。(圖/黃碧端提供)

於是,《理想的讀本》萌芽了

大約五年多前,幾位文學和出版界的朋友碰面,憂心忡忡談到「我們下一代的語文」怎麼辦?網路文字、媒體書寫的混亂、教室裡傳道授業的困境……在在使人憂心,加上「108課綱」削減了經典比例和語文課程時數,都預示學生書寫表達能力將無法避免一代比一代退化,更不能避免的,是日日加深的文化斷層!——「不讀好書好文」的一代,邏輯思考、語意理解的能力都會削弱。……大家在憂慮中逐漸聚焦的共識是:我們來編一套好讀本吧!

這些能幹的朋友立刻集合成各方的合作者:長期致力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文化事業」是策畫、製作主力,漢光基金會則無私地投注資金。詩人羅智成擔綱擘畫各冊選文的思維方向……

書設定在高中和高中以上程度的讀者,但擺脫了教材製作可能的刻板流程,預留更大的空間去探索「理想」。這些朋友自許要重返教育者的初心,像領略過好東西的人急於分享他人,希望製作出一套「既有好教科書該有的紮實知識與嚴謹態度,又有不同於教科書的開闊眼界」的好課本!

2019年底,《理想的讀本》第一冊問世了,我一拿到,確實眼睛一亮!大開本,封面是大氣的陳正雄畫作〈紅林〉,近四百頁的篇幅,十五個選文單元,第一篇講〈禮運〉,重點當然是「大同篇」!頭尾加起來不過三百多字的〈禮運大同篇〉,卻用了二十多頁(其他每則選文也都大略是這樣的篇幅):先是「作者與出處」的介紹,接着是主體的「選文與主旨註釋」,然後是引申的討論「可以這樣讀」,最後還有結束前依依叮囑的「再做點補充」。第一冊的這個研讀模式,到五年後八冊出齊,一以貫之。──只有在開端就擘畫周延,纔可能出齊一百二十個單元而步調嚴整、體例如此一致。

八冊讀本,第一冊以兩千多年前的〈禮運〉「大同篇」開端,而第八冊終篇壓軸,是齊邦媛老師記述我們這一代家國波濤的《巨流河》史詩。書出版時,高齡一百歲的齊老師還健在,幾個月後去世。開篇和終輯的安排,可以說深具意義。我收到第一輯打開看到首篇是〈大同篇〉,就心中叫好。想起有一回餐席中和公認「臺北市有史以來最偉大市長」的黃大洲先生鄰座,席間閒談時局,大洲先生忽然說:「我們的〈禮運大同篇〉了不起,包涵了西方世界所有民主和社會福利的最高理想」,然後他說這篇他會背。〈禮運大同篇〉剛好我也會背,我們便在席間一起背起「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舉座皆歡。我也相信,大洲先生擔任市長的時候,他少年時讀到的「大同篇」的理想和智慧必然是他施政理念的重要指引;而《理想的讀本》以此開篇,也證明編選眼界不凡,今天的年輕讀者中,也許就會有未來的黃大洲!

《理想的讀本》課文包含先秦諸子典籍、歷代經史、詩詞、小說戲曲、五四以後新文學、當代華文創作、世界文學、現代思潮等大類。每一冊內容包括十五個單元,其中固定有三個單元是古典詩歌、古典詞曲、現代詩歌,每單元包括三首篇幅較小的作品,所以每一冊都介紹了十五個單元、二十一篇的各式文學名作。參與策畫選編的專家們涵蓋了各大學的中、臺文系教授和相關領域學者專家,不僅「人手」多,專業高度也很亮眼。他/她們立意要「編一部傳家經典」,編出來的這八冊讀本,內容質量俱佳也就是必然之事了。我看着這八冊美麗悅目可傳家的讀本,想到自己少年期曾把一本偶然得到,編印得很克難、當中蒐集了當時臺灣百位作家作品的《百家文》,翻讀到每頁書角捲起,整本幾乎「支離破碎」,和眼前這套精美讀本,對比不可以百里計。但即使是那麼簡單編成、收集的只是民國四、五○年代百位好作家的短文,已經使當時念小學的我得到豐富的文字滋養和品味訓練,何況眼前這八大冊精選的古今中外名家,有註釋有導讀有討論有延伸思考……願意讀或願意引導孩子讀的父母,想想可能的好滋養……和一生的得益!

八輯一百二十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精采可談的地方,篇幅珍貴,在這兒列出全八冊的封面影像,和一些課文、註釋或討論的頁面,從中希望大家可以嘗其一臠而想像全書,當然更希望,現在八冊出齊了,不要錯過爲自己或爲子弟買來讀讀,體會千古中外一流作者的文采和編者期望分享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