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權 藉另一種聲音實現
編舞家胡鑑作品《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兩個人》,兩名舞者緊緊靠在一起跳舞,彼此不離開一張地毯大小的範圍。(黃翊工作室+提供)
歐美國家從三、四十年前就開始推動影視、表演藝術的口述影像,近來火紅的平臺網飛(Netflix),裡頭有不少影劇作品,就可切換成口述影像模式,提供不同的欣賞方式。
長年擔任電影口述影像、曾爲《黃翊與庫卡》口述影像配音的配音員曾允凡表示,口述影像的呈現方式仍在發展中,「藉由一部部作品的呈現,可不斷做調整,我期許自己儘量可做到客觀陳述,但又不失藝術性。」
曾允凡舉例,電影的口述影像,已有對白可幫助觀衆理解劇情,「口述內容主要根據影像素材,整理表達的內容,但不主動爲觀賞者詮釋劇情,畢竟對每段劇情的感受,是很個人的事情。」
但舞蹈的口述影像,曾允凡則是試着讓自己化身成另一名演員,像是她爲《黃翊與庫卡》口述影像時,就讓庫卡這個角色有一個特定的聲音,「我演出的方式,就是我的聲音。」曾允凡說,配舞蹈作品時,也需要搭配舞作配樂,「我的語調會隨着音樂起伏,而不是像導覽一樣平穩,但仍是不可以搶了舞蹈的角色,舞蹈纔是主角。」
據瞭解,臺灣表演藝術界的口述影像,除了有黃翊的《黃翊與庫卡》、《長路》,今年開始,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唐美雲歌仔戲團、國光劇團,也開始嘗試製作口述影像,爲視障朋友與其他觀衆,提供另一種欣賞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