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劍指科技強國 纔是大陸主旋律
近年來,大陸自主研發產品遍及航空航天、載人深潛、無人機、人工智慧、綠色能源等領域,如Deepseek、人形機器人、《黑神話悟空》等。圖/美聯社
甫落幕的大陸全國兩會,其政府工作報告依例提出十大任務。綜觀來看,內容除延續去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及12月中經會議的精神,並不意外首要任務是擴大內需。然而,居次的發展新質生產力,不但將是大陸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即「十五五」,2026~2030)的核心,更是各界應高度關注的重點。
基本上,歷年來的大陸政府工作報告科技自主創新向來都是重點。自2023年大陸領導人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後,科技創新更是一直位列前兩大任務。雖然今年新質生產力退居次要工作任務;但並非代表中共戰略有所改變。事實上,中共官方文件向來嚴謹,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字斟句酌;因此,這樣的調整有三大意義:
首先,務實發展經濟以利維穩。中共坦承,今年除了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持續加深,內部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也集中顯現;同時,即便去年提出增量經濟政策,大陸仍面臨內需不振、預期偏弱等問題。對中共來說,經濟發展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因此今年着眼內需的提振。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強調擴內需必須和產業升級轉型結合,所以促消費、擴投資等政策都聚焦在例如新能源車、節能環保家電等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
其次,低調發展科技避免打壓。中共2015提出「中國製造2025」後,遭受西方持續的科技封鎖和「卡脖子」。近年來中共不斷加大研發經費,由2019年的突破2兆(人民幣,下同)、2022年突破3兆、到今年超過3.7兆,以此希望將關鍵技術和關鍵零組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但中共對科技發展的宣傳轉趨低調,一再強調大陸科技發展仍有許多困難,目前僅爲科技大國而非強國,反而突顯中共的企圖心。
最後,打造自主可控產業體系。中共強調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核心意涵就是中國不再以西方文明發展路徑爲圭臬,而是決定走出有別過去人類經驗的現代化道路。對中共來說,創造有中國特色、甚至中國獨創的科技產品,也是說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部分。因此,中共未來產業的發展,將聚焦在以新一代資訊技術爲首的八大新興產業,以及以人工智慧爲主的九大未來產業。
近年來,大陸不再只有高鐵、網購、行動支付、共享單車等所謂的新四大發明,各種自主研發、各具特色的產品遍及航空航天、載人深潛、無人機、人工智慧、綠色能源等各領域;例如深度求索(Deepseek)、人形機器人、《黑神話悟空》等杭州六小龍生產的科技產品亦不斷橫空出世。除此之外,大陸亦強化數位科技賦能,希望促成傳統制造業轉型;同時讓例如文旅、商貿、體育等傳統服務業,創造出新業態和新模式。
因此,雖然目前大陸仍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且產業結構轉型仍存在許多難題。但基於中美科技脫鉤已是不可避免,且科技安全等同於經濟、國家安全的認知上;可以預見,以打造科技強國爲目標,強調自主創新的各種科技產品的推出與應用,將是大陸「十五五」乃至往後一段時間大陸發展的真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