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陸企因大宗商品升價減接訂單 全球供應面臨風險

華爾街日報報導,受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影響中國製造商正拒絕接受新訂單,甚至考慮暫時停止生產,等待大宗商品價格恢復正常,或全球消費品需求降溫。報導指,此舉可能會給全球供應鏈帶來更大壓力,並導致更嚴重的通膨。一旦原料價格未如預期般下降,減產反而會對製造商構成更大的成本壓力。

原料價格飆升、工人短缺問題,已對中國的較小型製造商造成壓力,包括許多向歐美市場銷售產品企業。雖然送分企業把成本轉嫁海外買家,但影響仍然很大,尤其很難將產品價格提高到足以抵消影響的程度,同時也要冒着被競爭對手搶走生意的風險。企業現在正在尋找其他解決方案,避免虧損

總部位於廣東中山吸力電器有限公司,5月中旬宣佈暫時停止接受新的訂單,並要求客戶等兩週後再議價,因爲價格波動較大。該公司稱,自4月份以來八德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部分原因金屬玻璃和開關的價格大幅上漲。

當地一家玻璃廠亦表示,從年初至今,產品已加價約5%,但追不上成本上升一成的步伐。部分原因是政府關閉或限制了一些高污染工廠的生產,包括一些玻璃工廠。玻璃生產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中國已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報導提到,中國製造商推遲接單及減產,希望撐過原料成本急升的時期,以免蒙受重大損失。但與此同時,西方消費者正因紓困措施而擴大消費,從單車手提電腦在內的各種商品訂單均已大幅增加,這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壓力,推高了原材料價格,「如果原材料價格繼續上漲,或者西方消費者的需求沒有降溫,那麼製造商的對策可能會失效。在這種情況下,工廠限產只會加劇商品短缺,這反而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成本壓力」。

許多中國企業還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並不總是有足夠人力能滿足全球對其產品需求的激增。東莞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表示,亞洲地區鞋廠今年的訂單激增,但一直難以招到足夠多的年輕員工。這個問題並非廣東獨有,而是遍及全國。現在國內年輕人寧願當速遞員,也不願去工廠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