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打誤撞踏入偏鄉 他帶領大學生爲孩子上課近15年

侯玉鬆過去曾和馬武督部落發展協會(關西數位機會中心)合作數位學伴計劃3年。(侯玉鬆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除了基礎學科之外,中華大學學生也透過遠距教學,教偏鄉孩童鋼琴、吉他、羊毛氈、刺繡、素描、編織等才藝。(侯玉鬆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除了基礎學科之外,中華大學學生也透過遠距教學,教偏鄉孩童鋼琴、吉他、羊毛氈、刺繡、素描、編織等才藝。(侯玉鬆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中華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侯玉鬆,從未接觸過偏鄉,卻誤打誤撞接下數位學伴計劃主持人,他實際看見偏鄉孩子的需要,一頭栽進偏鄉教育的世界,盼爲孩子們打開一扇機會之窗,不但愈做愈有心得,也帶領許多大學生找到奉獻他人的快樂,一轉眼已默默投入近15年。

中華大學自2008年起,執行教育部的「數位學伴計劃」,多年來服務過新北市、新竹縣、彰化縣多個偏鄉學校,利用孩童放學後的課後時間,由大學生「大學伴」透過一對一的線上教學,教偏鄉「小學伴」們國、英、數等基本學科,或鋼琴、吉他等才藝。

計劃主持人侯玉鬆說,自己是念電機領域,也一直生活在都市,以前從未想過,也未曾接觸過偏鄉,當初學校原本安排其他老師要接此計劃,但教育訓練時臨時有事,因他家住桃園離輔大較近,才找他幫忙去聽說明會,沒想到就這樣陰錯陽差,成爲計劃主持人。

侯玉鬆也回憶,剛接此計劃十分辛苦,沒有資源、找校內學生參與也不容易,爲達到計劃設定的目標,有大大小小瑣事要做,甚至還要苦口婆心勸來教課的大學生不要遲到,好幾次萌生退意,但從其他老師口中聽到偏鄉困境,最後還是決定繼續做下去。

侯玉鬆最初接觸到尖石、五峰的偏鄉小學,開車上去才真正感受到交通不便,聽當地老師提起,有些孩子是單親家庭,或父母到外地工作,幾乎都是隔代教養,過去也有耳聞一些家庭失靈的狀況。

他感嘆,有些孩子因教育資源缺乏,畢業後只能選勞力工作,一旦受傷或年紀稍長被淘汰,回到家鄉也無工作機會,形成惡性循環,多次經過一條路上,都有人白天就醉倒在路邊。親眼見到偏鄉教育的困境後,侯玉鬆就這樣一頭栽進服務偏鄉的世界。

一轉眼已近15個年頭,侯玉鬆希望透過此計劃,改變偏鄉封閉情形,陪伴孩子學習成長,開啓一扇機會大門,提供偏鄉孩子更多元的資源和選擇。談起服務偏鄉的動力,他笑說,「自己是愈陷愈深,就像養成慢跑習慣,現在不做渾身不舒服。」

令侯玉鬆印象最深是,某次找來想學吉他的偏鄉學童,由大學端出資購買吉他、樂譜,但遠距教樂器十分辛苦,小學生按弦手痛就想放棄,但中華大學吉他社的「大學伴」設法克服重重限制,鼓勵「小學伴」別放棄,最後有3位小學生,不但堅持1年半,從完全不會彈吉他到能自彈自唱一曲,讓他看見大學生積極助人的一面,師生都獲得莫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