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瑋:喝過洋墨水 落葉歸根的創校情懷

本文爲本站教育頻道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前言:

回首2012年,我們把目光放在了教育的正能量上。

正能量這個詞,在2012年大放光彩,也許是因爲有太多負面情緒,太多人需要用正能量爲自己打氣,讓自己有動力趕走這些負面情緒。那教育的正能量是什麼呢?

用自己的勇氣,責任、堅持、夢想和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這樣的人和事,就是教育的正能量。

因爲他們,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美好前景,因爲他們,我們爲自己傳遞正能量,因爲他們我們無數次原地滿血復活。

人物:吳家瑋

身份: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校長

關鍵詞:智慧

推選理由:

1988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2001年卸任。此後,香港科大連續4年EMBA世界排名第一。其中,吳家瑋被認爲“居功至偉”。2011年,科大的20年校慶之際,科大更是一躍爲亞洲排名第一,超越北大、清華。2007年,致力於高校改革的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建,模擬對象即是香港科大。

綜述正文:

1988年,一位50歲的中年人帶着妻子和兩個女兒從美國飛回了香港,他們看上去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家人,和香港市民沒兩樣,料是誰也想不到,就是這位50歲的中年人,他的名字會成爲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

他,就是吳家瑋,香港科技大學的創校校長,現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校長。

建校10年世界知名,建校20年亞洲第一,連續四年EMBA世界排名第一。這任何一個成績放在任何一所大學身上,都將是無上榮耀,而這些成績都屬於同一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在香港科技大學的滕飛校史上,都離不開一個名字:吳家瑋。

從聯繫到約見吳校長似乎都並不那麼困難,從郵件聯絡到電話約談再到視頻專訪,每次似乎都有說不完的話題,他喜歡驚呼“天啊”,然後像個孩子似的捂着嘴,拍自己的臉頰,他稱自己爲老頑童,這個詞還真是形容的恰當。

對於吳家瑋而言,在美國生活33年後回到香港創辦香港科技大學,與其說是創業,更不如說是落葉歸根的情懷。也正是這種自身的落葉歸根的情懷,吳家瑋以及他的同創團隊,成功拉回了不少一流的留學生,讓他們落葉歸根,成爲實實在在的創校先驅。

香港科大不是吳家瑋的科大 是一羣人“同創”的科大

曾經有人跟吳家瑋提議,讓他寫一下自己當年創校的過程,給後人以經驗提醒,聽到這些,吳家瑋第一個反應就是“香港科大不是我一個人創辦的,而是大家同創的”,因此,“同創”這個詞彙,就成了吳家瑋關於港科大創建故事的標題,在這本書中,他反覆提及,港科大是一羣人同創的結晶,是一羣人夜以繼日的討論、激辯、籌劃才得出的。

這是一羣什麼樣的人?吳家瑋回憶,雖然自己1988年才被正式聘爲港科大的創校校長,但是籌備工作實際上從87年就已經開始,那個時候他自己還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做校長,白天有很多事情忙,晚上回到家就忙創校的籌備事宜。那時候,每天忙到凌晨三四點鐘都是常有的事,而直到回到香港做了校長,這樣的辛勤忙碌還是成了港科大的常態。拿他的話說:“那個時候經常互相打趣,怎麼半夜兩點還有電子郵件發過來?別人就回應,那怎麼5分鐘後就有回信呢?”

也正是因此,在南方科大籌建之初,作爲理事的吳家瑋就給朱清時建議,建立一個創校的智囊團,將對學校的籌備有極大的幫助。

16字經驗,創校是一個按部就班 事無鉅細的的過程

我們的採訪從創校的智慧談起,吳校長一直說自己不敢擔當智慧這兩個字,對於創校,他只敢把港科大的經驗和盤托出,這也算是對中國教育的一點幫助。

他的創校經驗總結起來就是簡單的16個字:“按部就班、院系專業、聘請教授起點須高”,正是在這樣的大原則下,香港科大用了20年就完成了成爲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標。

按部就班,簡單的說是一步步來,詳細的說來其實就是規劃,學術規劃,人事制度校園設計財政預算等方方面面都是需要在籌備階段就應該考慮清楚的,

沒有確定開設哪些院系,如何去尋找教授如何去招募學生?

沒有合理的人事制度,晉升機制不明確,那如何把人安心留在港科大?

而校園的設計就更重要,有些專業實驗室需要將地基打到很深很深,有些專業比如環境有廢氣排放,就需要實驗室健在順風的位置,這些都是在校園規劃中就需要考慮清楚,總不能一開始不考慮,然後再返工。

而財政預算就更不用講了,創校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學校就需要對納稅人負責,需要多少錢,這些錢花到哪兒,都需要一筆筆的向納稅人講明白。提到財政預算,吳校長也專門說明了當時關於港科大奢華的質疑,他表明這些費用都是在政府分撥的預算內的。

院系專業,這是一個大學的靈魂,吳校長稱:“從一開始籌備,就要考慮清楚,香港科技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需要建設什麼樣的院系。”而這點原則也成爲了南科大籌建中港校教授出走的最大分歧。吳校長指出,港科大的理念就是先設置院系,然後尋找建系的教授,而南科大目前的做法是先找一些教授,然後由這些教授回來建院系,也正是在原則問題上的分歧,才發生了出走事件。

而最後說到聘請教授起點須高這8個字,吳校長以及創校團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兩個詞。

即使是讓吳校長總結港科大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他都將最大的功臣歸結到“人”身上來,他表示,正是因爲有這些一流的人,港科大才能實現飛躍式的發展。

一流的人帶來一流的人才 二流的人帶來三流的人才

“一流的人帶來一流的人才,二流的人帶來三流的人才”,這句話幾乎可見於所有吳家瑋的專訪中。無疑,說到爲襁褓中的港科大找教師,他是自豪的,因爲這些被時間驗證了正確的做法,至今都是所有創校者借鑑的經驗。

在他看來,一流的人會帶來一流的人,而二流的人只會帶來三流的人,爲什麼?因爲二流的人會怕更優秀的人同自己競爭,所以只能帶來三流的人。

有人稱當年吳家瑋幾乎找遍了所有在學術界有成就的人,如果沒有被吳家瑋找到,那他就得反躬自問,是不是自己學問不到家纔沒被找到。提到這個傳聞,吳校長再次露出了自己招牌式的大笑:“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他擺擺手拍拍臉,自豪感再次表於顏面:“首先,找人才不是我一個人,而是整個香港科技大學的創校團隊,其次我們找老師,其實是確定了很多原則纔去找的。我們第一要確定他的專業是否能對國家有貢獻,第二要確定他願不願意回國,畢竟在那個年代,工資不高前途未卜,要大家回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回來的。第三,就是現實問題了,他回來,科大養不養得起。這並不是說,他要的工資高,更應該說是他需要的科研經費,如果明顯是超出科大承受範圍的,那顯然也只能放棄這個人。

而事實證明,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回來,有幾個人也一開始說了要回來,後來推辭的。”吳校長也賣了個關子:“這些人我就不指名了,但是我相信這些名字現在在學術界都是振聾發聵的。”

而吳家瑋正是抱着這樣的想法和情懷,請回了大批在華裔學者,這些學者甚至都是在美國已獲終身正教授職稱,早已功成名就。正是用這種創校的激情和落葉歸根的情懷,他們被打動,並投入到了無比艱辛的創校中。

創校教授們到位後,“一流吸引一流”的理念開始發揮起效。廖家俊是港科大的第一批博士生,當年他從加州伯克利碩士畢業,竟然敢報考一所香港剛成立不久從未聽說過的大學的博士生,正是因爲聽說伯克利分校教授高秉強到此校任教。

高等教育制度進步大 要改革不要文革

說起中國內地的高等教育,跟編輯想到的不一樣,以爲作爲一所一流大學校長會對內地高校建設大加指責,可是編輯聽到的卻是另一番話:“大學擴招人數增加是進步,高考制度是很公平的考察,內地本科教育很出人才。”

就這簡單的三句話,讓編輯非常期待吳校長的見解。他指出,對於中國的本科教育,大家普遍的指責是擴招太快,人數在20年翻了兩番,師資和制度都跟不上,但是他也從另一面提出,如果不是擴招,那就有更多的人沒法體驗大學教育,這不能不說是擴招帶來的好處,而師資和體制跟不上,這都是假以時日總會有提高和改善的。

對於高考,他則表示,高考時相當公平相當有成效的免不了的制度。這也是香港的高校招生的時候肯定要考察高考成績的原因,而大家提議的自主招生在一些比較不錯的學校已經開始實行且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另一個側面,歐美很多研究生院非常喜歡招收中國學生,這就是個最好的肯定。

所有人都說要改革改革,吳校長也很理性的指出:“我們要的是改革,不是文革。改革是在現有的基礎上,修正不正確的不好的,而什麼解決辦法都沒有就要推翻過去的一切,那這就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現在看來 南科大以港科大爲範本不準確

港科大會在這兩年被不斷的提起,和南科大的籌建也是分不開的。而吳家瑋作爲南科大籌建委員會的理事,他也經歷了港校覈心團隊出走的風波。

作爲核心人物,我們無疑想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說到這些,吳校長還是擺擺手:“南科大的事情,我不原多說,我只想說:我們的想法、做的方法,的確是完全是相反的兩個方向。”

說到這裡,他很無奈:“規章制度是否明確,這個學校究竟是什麼類型,該找什麼樣的教授來治校,人事制度升遷制度如何做,這些都是一些原則問題,而且,朱校長也曾表明,想一步到位,把南科大建設成爲加州理工那樣的大學。因此,現在我覺得再說南科大是以港科大爲範本,就不太合適了。”

改革 教授治校絕不可以一言堂

而對於教育改革,吳校長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堅定教授治校,就不能一言堂二言堂,這個治校原則一定得是一個團隊碰撞出的規章制度,這個規章制度必須清楚細緻。

而作爲一個學校靈魂的領導,一定要依賴團隊,因爲只有團隊才能成事,而一個人卻足以毀滅一個團隊。切忌不求甚解,剛愎自用。唯有一切以身作則才能推動一所學校朝向良性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曾經做了吳家瑋7年副手的孔憲鐸曾經這樣評價吳家瑋:“他肯定是一個優秀的人,因爲這麼一所好大學,不可能是一個爛人創辦出來的。”

用這樣一句話來運用到智慧的關鍵詞,我想可以說,這麼優秀一所大學,必然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創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