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難以避免的悲劇結局

(圖/美聯社)

一年多以前,純粹從宏觀角度,筆者曾經指出,俄羅斯大概率會贏得這場戰爭。根本原因是打仗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絕對不應當仰人鼻息。要打仗,國家必須能夠掌控自己的軍隊、武器供應、後勤補給與社會的生產資料。老實說,澤倫斯基,一位喜劇演員出身的政客,從一開始就作出了極端錯誤的決定。

正是因爲這些原因,除了一次未遂的兵變幾乎造成俄羅斯內戰以外,從宏觀角度來看,烏克蘭戰敗似乎難以避免。但是,宏觀因素並不能決定戰爭勝負。以少勝多,以弱敵強的案例非常多。勝敗要在戰場上決定,那麼,仗打了近兩年,戰況到底如何呢?

對此,我們不妨比較烏克蘭的兩次反攻。據西方媒體分出的階段,烏克蘭從去年8月29日發動了第一次大反攻。依仗美國的海瑪斯多管火箭炮,177mm榴彈炮,土耳其的無人機,以及一些西方提供的新型坦克,加上北約提供的情報和訓練,以及馬斯克的星鏈衛星提供的俄軍戰地部署,烏克蘭取得了可觀的勝利,在南部奪回了克爾鬆重鎮,在東部奪回了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當時,俄軍在許多戰線倉皇逃命,潰不成軍,導致普丁走馬換將,任命綽號爲末日將軍的蘇洛維金爲總指揮。

蘇洛維金以曾經在敘利亞戰場狂轟濫炸出名,所以在烏克蘭境內也發動了狂轟濫炸,穩住了戰局。這次反攻到11月結束,烏克蘭的戰果輝煌。如果我們回頭去看,那時,烏克蘭的兵源足、士氣高,北約的援助也到位。對比之下,俄軍的指揮系統混亂,綜合作戰能力缺乏、武器落後、精準度差、無人機短缺。如果拜登在那時向烏克蘭提供了遠端導彈和大批F-16戰機,說不定烏克蘭能夠一鼓作氣,收復所有失地,贏得這場戰爭。

可惜的是,拜登擔心烏克蘭會向俄羅斯本土發動攻擊,引發核戰,遲遲不肯提供遠程導彈和F-16戰機。沒有制空權,烏克蘭全境遭到無情打擊,而俄羅斯人民能在國內正常過日子,軍工廠能夠日以繼夜,加工生產。仰人鼻息的澤倫斯基,本來已處於弱者的地位,而打仗時居然還有一隻手被拜登綁在背後,使他失去了最可能取得勝利的機會。可能從一開始拜登就沒打算讓烏克蘭打贏這一仗?

這次反攻之後,只有小打小鬧,戰爭陷入僵持。今年,由於援助未到位,烏的第二次反攻從春季拖延到夏季,到6月8日才發動。這時,俄軍在所有陣地排滿了密密麻麻的地雷,地雷後面有專門用於阻擋坦克車和裝甲車的龍牙陣,再後面就是大炮和火箭炮。缺乏無人機原來是俄軍的嚴重短板,它趁這段時間從伊朗買到大批無人機,並且伊朗還幫助它在俄設廠,製造改良式無人機。爲了對付烏克蘭的無人機,俄軍也設計出電子干擾系統,大幅度消減了烏的無人機的效果。

第一次反攻時,俄的兵源不足,難以防守長達1000多公里的前線,第二次反攻時,俄軍已經增加了30萬新訓練出來的正規部隊。基於這些原因,多方報導告訴我們,第二次反攻失敗了。

戰爭歷經近兩年,國際局勢也發生了鉅變。美國衆議院佔多數的共和黨一直沒有批准拜登提出向烏克蘭提供600億美元的援助,而歐盟也沒通過500億歐元的援助。斯洛伐克選出新總統站隊匈牙利,反對援烏。同時,北約也無法按時提供足夠的炮彈。

雪上加霜,10月7日爆發了巴以衝突,俄烏戰爭突然失去了世界的關注,也很可能失去了拜登繼續提供援助的決心和能力。看來,烏克蘭的悲劇已經難以避免,問題只是,這個悲劇到底如何結尾,仍然難以捉摸。(作者爲中美論譠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