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茂昆能做件功德無量的事
孔子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和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常被引用,然而「有教無類」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起來顯然有理念上的衝突,但其實這是被斷章取義了,《孟子》〈盡心篇〉提出三項樂事,原句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臺大校長或可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引以爲樂事。但教育部長就不可以說出這樣「不得體」的話,因爲他所面對的莘莘學子是多元的,有賢有愚,聞道有先後,術業各有專攻。筆者常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莫如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這纔是教育的真諦。
再者,教育部長是國家教育行政的首長,主要任務並非教育本身,而是訂定教育制度與教育決策;換言之,並非「教育工作者」就能做好教長的工作,就此方面,「學術領域之專業諮詢」是派不上用場的,必須靠對法理、制度方面的體認與集思廣益的處事態度。
筆者一向認爲,不該請一位優秀的科學家或院士來擔任教長或從事教育改革,過去的經驗也證明了這點,理由有兩重:第一、優秀的科學家或院士的職志應是學術研究或技術發展,要他們負擔行政,是浪費,甚至會糟蹋人才。第二,他們不免總從英才的角度着眼教育,不容易體會一般人對教育的需要。
我們的教育體制存在一項根本的問題,就是將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混於一爐而冶之」。於是,請熟悉中、小學教育的人來擔任教長,很難期望他認識高等教育,不免弄得高教人仰馬翻;反過來,請熟悉高等教育的人來當教長,則又難期望他能勝任中、小學的業務決策,例如主持中、小學課程的「課審大會」。
所以,吳部長如果能做到下面這一件事,就功德無量了!什麼事呢?就是致力大修《行政院組織法》與《教育部組織法》,或者將教育部的高等教育部分切出去而與科技部合併,如大部分歐洲國家的作法;或將高等教育司改爲高等教育委員會,以免除教育部加諸大學的種種桎梏。
(作者爲東吳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