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聲:國潮是一種方法,代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創作者經濟

(原標題:場景方法論提出者吳聲:國潮是一種方法,代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創作者經濟)

吳聲:國潮商業的場景創新方法(來源:本站科技報道)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2021本站未來大會》專題報道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12月18日,2021本站未來大會迎來收官之戰,國潮、靈感無界、文化、元宇宙四大論壇壓軸登場,想象、智慧、靈感諸多元素,激烈碰撞。

在18日上午的“國潮”論壇中,場景方法論提出者、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帶來了“國潮商業的場景創新方法”主題演講。吳聲在演講中提到,《陰陽師》《原神》在日本的風生水起,不止是簡單的手遊,而是代表了中國商業的全球化表達能力。

吳聲提到,所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裡的“民族”可能是更個性化的在地性、更具體的場景、更獨特的原創內容。中國企業正開始形成對於新文化的品類解釋權。

“忘掉概念和口號,重新回到信息和價值的本源:是否解決了每一個微小的問題”,吳聲表示,回到商業本身來理解,品牌在源點上是一種意義和歸屬。價值觀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必須有態度,必須極致,才能把內容、應用場景、體驗轉化爲當下的審美。

吳聲認爲,從“Made in china”,到“Create in China”,再到“Live in China”,國潮是實驗方法,是創作手段,它代表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創作者經濟。

在吳聲看來,社交網絡與技術進化帶來的創作自由纔剛剛開始。只有擁抱隨機不確定性,讓社羣去定義品牌共建,構建新週期的新品牌。他談到,所有的內容、品牌、空間,所迎來的新一輪造物風潮,恰恰是因爲顆粒度的場景被這個時代的算法所驅動,我們是內容的創作者、是非遺的弘揚者、是禮儀文化的傳播者。找到屬於自己的場景,定義屬於自己的算法,只有在算法一次又一次的優化、糾偏、調校,在數據和用戶反饋的過程中,那種顆粒度的栩栩如生,纔會成就這個時代的“方知書畫我來同”。

以下爲吳聲演講實錄:

差不多4年前我去故宮看了一場展,記得趙孟𫖯書畫的特展裡面有一句話,關於《秀石疏林圖》,他說“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也就是說,文化自信是理解國潮商業的重要語境。

應該如何去理解當下的國潮?重要的文化資產,正在長出新一代的全球商業解釋權。譬如去年Pantone發佈“極致灰”,代表了後疫情時代的一種生存法則。今年Pantone發佈的年度流行色叫“長春花藍”,問題來了,可不可以從趙孟𫖯的作品中提煉出“孟𫖯綠”、“秀石灰”……這一系列可能不叫故宮色卡,而應該是一種新的全球化的共情。

各位,當我們在談論設計風格和精神資產的時候,這種源於文化的自信並不是一種狹隘,而是一種更加開放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是更加包容的、能夠去相信天助自信者的一種精神。

今天數字生活方式和多樣性審美的全球共情,是我們最核心的資產、最核心的能力,乃至於最核心的價值。爲什麼現在有如“觀夏”這樣一些國風香氛品牌,國風本身是最重要的溢價嗎?我相信只有在真正意義上把內容、應用場景,把解決的問題完成爲對當下的審美的轉化,才能去定義,到底是B站成就了河南衛視,還是河南衛視通過B站完成破圈,哪一個更重要?

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今天的審美是基於數字化體驗形成的數字化審美,從Madein China到Createin China,到LiveinChina,當文化自信基於全球化的信息平權,當柔性供應鏈基於今天互聯網的消費新基建,讓越來越多的DTC品牌、越來越多短鏈高效的敏捷解決方案成爲真實的場景,我們纔會說,在場景豐沛的中國,國潮是一種實驗方法,是一種創作手段,它代表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創作者經濟。

回到商業本身來理解爲什麼在今天它如此的重要,因爲今天品牌從原點上就是一種意義的尋求、託付和歸屬,所以我們纔會說,只有輸出價值觀,才能證明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主流的消費者心心念唸的價值,價值觀本身是最大的價值。你必須有態度,必須極致。

我們曾經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是今天這個“民族的”可能是更加個性化的在地性、更加具體而微的場景、更加獨特的原創內容形成對於新文化的品類解釋權。從很多年前的《陰陽師》到現在的《原神》依然在日本風聲水起,這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手遊,而代表着全球化的表達能力和在地性的觀念價值。甚至可以說,沒有頂層的文化設計,怎麼可能有今天的新國貨、新匠人、新國潮。但是頂層的文化設計並不是所謂的情懷可以一言以蔽之,它需要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解釋體系,也需要完整的認知模型去理解市場、用戶、技術,去理解新的消費精神如何和這個時代的技術趨勢同頻共振。

如果每個人的家庭基於5G+AIoT的數字助理,已然成爲生活的底層氛圍,應該怎麼樣去判斷數字人、虛擬人應有的無感設計?注意,它並不是簡單的數字助理在播報今天的天氣和新聞,它包括了Q&A、包括一系列基於場景激活的請求和迴應。當我們越來越理解這種生活形態的變化,每個人在被數字異化、進化的過程中,才能返本開新。不僅僅是與時俱進,要始終回到原點,回到精氣神的底座,才能定義“此心安處是吾鄉”。

所以這樣極致的態度,它應該表現的是什麼呢?就是剛王院長演講的時候,我在思考能否跟Pantone一樣,尋找那種微妙的藍、微妙的綠、微妙的黃、微妙的紅,完整的這樣一種解釋體系,它在時尚、在奢侈品、在時裝、在複合空間、在策展……都有更加不同尋常的細膩而細微的insight。所以風格表達也意味着IP重製是一種全新的方法。

趙孟𫖯的秀石疏林可不可以有AI的創作?把趙孟𫖯的風格提煉,去完整場景建模,形成新技術下的內容開發。讓藏於塔尖的點滴收藏,完成一次又一次美學普惠,完成一次又一次禮儀教化,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相信社交網絡與技術進化帶來的創作自由纔剛剛開始,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面,新零售、新消費還是以聯名企劃作爲營銷捷徑和流量之道。但是如果我們能鎖定和重新認知數字化用戶的審美與精神需求,那麼品牌是不是可以在IP重製裡面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喚醒。

不久前,我參與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研究,就是“新市井”。爲什麼我們進入了一個“新市井時代”?是因爲數字煙火正在讓消失的附近被重新激活。我們喜歡日咖夜酒、喜歡小酒館的“微醺不醉、吾誰與歸”。我們習慣了策展成爲日常,沒有藝術館或者策展的商場,甚至都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商業綜合體。我們也知道,今天幾乎所有的文旅目的地,在疫情中飽受重創,但是依然可以通過雲逛展,通過非接觸的解決方案,通過小程序的預約去重獲新生。

朋友們,這個時代的遊戲規則正在發生本質的位移,千萬不要認爲“再過兩天,等疫情之後”,其實沒有什麼疫情之後,只有擁抱隨機的不確定性,一次又一次的去重新構建新的體驗。

所有的內容、品牌、空間,所迎來的新一輪造物風潮,恰恰是因爲顆粒度的場景被這個時代的算法所驅動,我們是內容的創作者、是非遺的弘揚者、是禮儀文化的傳播者。找到屬於自己的場景,定義屬於自己的算法,只有在算法一次又一次的優化、糾偏、調校,在數據和用戶反饋的過程中,那種顆粒度的栩栩如生,纔會成就這個時代的“方知書畫我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