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只是這個混亂投資時代的一個縮影

“Keep選擇了最簡單的路。

開門見山,其實Keep沒啥好寫的,因爲這種打着實現規模經濟旗號的互聯網公司太多了,之後大多都奄奄一息。

Keep的招股書是高盛寫的,簡直敷衍至極。如下圖所示,都2022年了,還在講油價急劇下降??也許是公司估值太低,融不到幾個錢,對應的比例也就拿不了幾個中介費,隨便應付應付算了。

說到高盛,他們承接IPO或收併購的部門一般被簡稱爲IBD(投資銀行)。

投行一直是彼等金融畢業生最夢想的職場啓動臺之一,畢竟初期不需要太多商業認知,專業技能夠用的基礎上,跟着項目一個個的走就好了,而且財富的原始積累還很快,有着“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之稱。

但許多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不知,投行的最終歸途是銷售。

寫材料捲到最後,不是生病就是轉行,而會做生意,會玩資源的,能搶到項目承攬,纔是王者。

美國HBO有一部叫作《投行風雲》的劇,值得一看,幾乎戳穿了投行人最後的體面。很多投行小兵,到頭來,一無所有,倒不如那些在二級市場廝殺過的,留下來,盡是哲學人生。

鋪墊了這麼多,只想說,連投行都如此敷衍的Keep,這個公司面臨的到底是怎樣一個局面?Keep並不是個例,尤其近幾年的新消費公司,均可謂“一方上市,多方收割”。投資機構、投行、公司,前兩者只賺過程的錢,公司和二級市場接盤者留下收拾爛攤子。

有時候並非公司不想好好發展,是不得已被裹挾至此,只得謀求一個退出方式。如此這樣,Keep除了一直虧錢,且越虧越多,其主要的困局是什麼呢?

我們認爲,一旦資本介入,小而美終究不是投資機構的價值觀,常常長於規模化,進而困於規模化。

01 逆人性的商業模式難以規模化,紅海競爭大多燒錢出局

Keep的營收構成中,有三成是來自於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部分,有超過五成是來自於賣貨(自有品牌健身器材及服裝、零食等),剩下一成多是廣告。

針對以上分類,我們重新拆解一下,把線上付費和健身用品歸位一類,爲逆人性產品;把健身服裝歸爲一類,爲紅海產品;把廣告歸爲一類,爲正常產品。

由於招股書未拆解賣貨收入的各類貨品佔比情況,我們無法推測逆人性產品的佔比,保守估計超過四成是有的。無論佔比多少,這都是一個小衆人羣的非必需消費。

據灼識諮詢公司,中國在2021年的健身人羣(每週健身兩次以上)高達3億人,線上健身滲透率高達45.5%,大概有1.38億人,其中Keep季度月活用戶最高的時候有4000萬。也就是說2021年前九個月營銷花費8個億,也不過換來不穩定的4000萬月活用戶,11.6億的營收和近7億的虧損。無需過多分析,營收從何而來,燒錢獲得。

當然,健康生活應該是每個人都追求的理想。

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僅僅是理想,中產階級困於工作和家庭,每天抽出一小時健身,不如讓他去打一針塑形針;年輕人困於捉襟見肘的經濟,配齊一套健身裝備,恐怕都困難,不如找個公園跑跑步。

自律本身就是一件極難的事情,健身之於學習和工作,都是很之後的地位。要是退休大爺大媽,或許更有需求。

更何況,懶是人性之一,放眼整個互聯網行業,哪一家公司不是爲了解決“人性之懶”而設立的,短視頻、電商、外賣等等,吃喝玩樂無限量供應。相比之下,Keep雖然顯得極度正確,卻又真實得讓人極度迴避。

而健身服裝這一類紅海產品,首當其衝的lululemon,國貨代表安踏和李寧,更別提老牌耐克和阿迪,怎麼都輪不到Keep運動服。介入如此卷的品類,Keep是怕自己太專注於做平臺內容嗎?

理論上講,廣告是互聯網平臺的主要商業模式之一,用戶質量好的話,大概率是主要營收來源,而Keep的廣告佔比只有12%,可見社區質量有多差。

02 低成本、低水平研發團隊,同業競爭無太多優勢

分析完Keep的商業模式,我們也許能夠感知到,這類線上健身平臺完全不適合規模化運營,小衆羣體應該有小而美的精細化運營模式。賺快錢本身極具風險,慢慢變富可以是另一種選擇。無奈,當今中國市場上的VC都做不到後者。

對於一家互聯網平臺企業,用戶就是平臺的血液,也可以說是平臺的命,運營好這4000萬月活用戶,依賴的一定是技術。但倘若連命都不在乎,那真的就破罐子破摔了。

據招股書,Keep公司大概有超過1100名員工,其中533名從事研發工作,如下圖所示,有25.1%擁有碩士學位,約144名。

在衆多互聯網大廠中,Keep的員工人數着實不算多。但就像之前講的,要做到小而美,人數少算一個,更重要的體現在平臺與用戶的交互上。

然而,招股書隻字未提用戶交互的技術,2021年前九個月的研發費用只有1.46億(人均27萬),相比銷售費用的8億,不值一提。可招股書偏偏把碩士佔比列出來,不免讓人懷疑,是不是一個碩士都值得拿出來充當研發實力?

擁有Keep會員訂閱的用戶都深有體會,一天不運動,甚至一直不運動,壓根沒有任何消息提醒,倒是打開APP,開屏是廣告,隨後跳出的全是誘導買課的彈窗。

要說Keep一無是處嗎,倒也不會。公司2014年開始運營,包括後來幾年,一直都是最新潮的健身平臺,一度有大量年輕人表示想去Keep工作。

可後來,抵不過2018-2019年例如抖音、快手、B站等視頻平臺的火熱,主打生活方式分享的小紅書崛起,Keep好像瞬間失去了優勢。這是外因的方面。

內因方面,一家現代商業公司,本身存活就不容易,一旦初心不再,投機成癮,毀滅也便不遠了。

03 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堅持上市?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21年12月24日,證監會網站發佈一個有關“證監會就境外上市相關制度規則公開徵求意見”的要聞,其中有一點是在遵守境內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滿足合規要求的VIE架構企業備案後可以赴境外上市。

衆所周知,近兩年中概股財務造假風波不斷,證監會一直都沒有正式管理過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而這個徵求意見稿的出臺一定會限制質量較差的公司尋求海外上市。

關於Keep的基本運營情況,市面上已經解讀的很全面了。其此次倉促赴港上市,招股書都來不及更新,也正說明或有避免被證監會審覈的心思。

另外,還有一點,Keep的核心用戶羣集中在18歲-30歲的年齡段。可投資決策權並不在年輕人手中,對於二級市場上的主流投資者,因爲信息不對稱,年長的他們自以爲掌握了年輕人的致富密碼,以爲存在套利空間,會存在買單的可能。

那要說Keep們及其背後的投資機構就錯了嗎,對與錯,已然分不清楚,在當下的世界。

最近,蘋果公司(AAPL.NASDAQ)推出一部新劇,已在Apple TV上線,叫作《人生切割術(SEVERANCE)》。劇中講的是廣泛應用於大企業的一種切割術——終極“996”的替代品,手術會使員工工作與生活記憶完全切割,互不干擾,工作記憶中好像每天都在不間斷工作,生活記憶中卻要每天跟自己的現實生活切斷八小時。

其實,大多數員工在做完這個切割術後,都無法接受,在工作區域後悔、痛苦、試圖逃離,可均被現實中的自己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否決掉,第二天依然照常來公司上班,進入隔離樓層。

而公司一旦發現有員工違規嘗試與外界產生聯繫,便帶其至休息室,一遍一遍誦讀下面這段話,直至其相信。

“寬恕我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傷害,除了我,沒有人可以爲我的行爲贖罪。這些污點只會存在於我的身上,乾枯的手阻止了我的墮落。我很感激自己被抓住了,我只能感到歉疚,全心全意的歉疚。”

是的,讀多了,人真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