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火車站規模爲什麼都那麼小?爲何不能建一個超級大站?
大家發現一個問題沒有,就是武漢的火車站站場規模都很小,其中武漢站11臺20線,漢口站10臺20線,武昌站5臺12線,武漢東站5臺12線。比起其他城市火車站動輒十五六臺三十多線的場站規模,武漢的火車站規模確實太小了。
不僅如此,新規劃的兩個火車站規模也不大,其中漢陽站起初規劃的是13臺24線,結果只批覆了7臺13線,說是剩下6臺11線是城鐵預留部分,作爲遠期規劃預留。同樣的,天河高鐵站原規劃是11臺20線,結果首批的是6臺10線,預留5臺10線城際場。
那麼爲什麼武漢的火車站都那麼小呢?爲什麼武漢不像其他城市一樣建一個超級大站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每次網上有人說武漢的火車站規模比較小的時候,武漢的網友就會出來反駁說那是因爲武漢的火車站都比較早。
這確實是一個原因。漢口站和武昌站屬於百年火車站,在民國時期就有了,其中大智路老漢口站退出舞臺後,新漢口站在1991年10月就開始投入使用了,武昌站在原址上多次改擴建,2008年改擴建後就一直保持現狀。
這兩個站都地處武漢市區中心,周邊早已發展起來,已經沒有多餘的位置再繼續改擴建,自然在站場規模上跟現在一些“年輕”的火車站沒得比。
而武漢站雖然屬於後來新建的火車站,但是建設之初我國高鐵纔開始起步,武漢站作爲全國第一座新建的高鐵站,屬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規劃上會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站場規模沒有後來一些城市新建的高鐵站大也情有可原。
看到這,肯定有人要說,那漢陽站和天河站都屬於新建的高鐵站,爲什麼不能建大一些呢?這就不得不給大家說下武漢的地理格局了。
大家都知道在武漢成立之前,武昌、漢陽、漢口其實是3個城市,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火車站,不僅有漢口站、武昌站還有漢陽站,只不過漢陽火車站在後來取消了客運,只有貨運了。
這種獨特的地理格局導致三鎮合併成爲了一座新城市之後,出現了多中心的情況,自然也無法像其他城市那樣集中全部力量去做一個大站,只能是保留既有火車站的同時,重新再修建一些新的火車站。
而多中心的格局,多火車站的格局,也限制了一些新建火車站的規模。
另外武漢是一座被長江和漢江割裂的城市,很多條鐵路到武漢來了,特別是南北走向的鐵路都必須通過公鐵大橋過江。
如果武漢不採用分散式建站模式,而是建一個超級大站,不僅會加重公鐵大橋的運載壓力,而且會拖長高鐵在武漢內部耗費的時間,畢竟到武漢的鐵路大部分要過江,基本都是要彎彎繞繞到公鐵大橋上去的,不像其他城市那樣可以隨便橫着走。
所以當年武漢站規模不大,跟地理格局也有關係。而新規劃的漢陽站同樣要考慮到白沙洲公鐵大橋的承載能力,因此不可能把所有線路都接入到漢陽站,且漢陽站位置有點偏,自然不會成爲大站。至於天河高鐵站,畢竟地處郊區,且大漢口片區已有漢口站,所以規模也不會超漢口站。
除了上面兩個原因,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鐵時代內耗嚴重,導致武漢錯過了建設大戰的良機。
這種內耗不只是說在武漢內部,更多的是在湖北層面。很多時候一些國家規劃一條高鐵的時候,各個省都會申報一些線路,最終上面批覆了之後,項目纔開始動工建設。
其實湖北的起步並不晚,2009年京廣高鐵武漢站就開始啓用。然而在後來的高鐵建設中,湖北陷入了內耗的泥潭,上面規劃了一條線,下面的地市就得爭一爭,導致走向一直不確定,等到線路確定了,審批過了,別的省份高鐵早通車了。
比如沿江高鐵,至少在10年前就納入規劃了,可是西邊的漢宜段則因爲走向紛爭拖了好久才動工。而合武段湖北段早就確定了走向,但是合肥那邊一直因走向未定拖後腿,導致獲批較晚,預計最快2028年才通車,屆時武漢才能形成超米字高鐵樞紐。
而隔壁的鄭州卻早早就完成了米字高鐵shu'liu結構的拼圖。
如果湖北不內耗,能在高鐵大建設時代搶佔契機,建設多的高鐵,那麼是不是直通線、漢陽高鐵站能在2020年之前就提上日程,那漢陽站和天河站的規模是不是就會比現在更大?要知道2020年之前,很多城市申報的火車站戰場規模都很大,且獲批容易,是後來才一步步收緊政策的。
綜上,武漢之所以沒有規模超大的火車站,是基於多種原因的,有歷史原因,有地理格局原因,有規劃缺乏前瞻性的原因,也有線路走向內耗導致錯失良機的原因。
雖然武漢火車站規模沒有其他城市的火車站大,但是對於普通市民而言,火車站的本質是交通工具,只要能滿足人民出行的日常需求,即使站臺規模小一點,那又怎樣呢?
在武漢,你可以在武昌坐火車,也可以通過漢口站和武漢站到達全國很多城市,也可以在武漢東站乘坐城際鐵路快速回家,未來還可以在漢陽站和天河站坐高鐵,比起其他城市,武漢的選擇更多,每個地區的人都能就近坐火車,而不是跨越大半個城都擠到一個超級大站排長長的隊。
這麼一想,其實武漢的火車站大不大,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你覺得呢?
編輯:筱攸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