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江南”的“窮變富”

從拉薩出發,沿拉林公路一路驅車東下,雅魯藏布江在窗邊浮現,路邊的植被從高寒草甸逐漸過渡爲針葉森林,勾勒出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這裡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因氣候溫暖溼潤,森林植被茂盛,風景秀美如畫,被賦予“西藏江南”的美譽。

與美麗風景不同的是,曾經的“西藏江南”,基礎設施薄弱,幾年前中國最後一條通縣公路——墨脫公路才貫通;這裡貧困程度較深,幾年前察隅縣、墨脫縣貧困發生率分別達到24.74%、24.47%;這裡產業效益較差,幾年前品質最好的蘋果才能賣到5毛錢一斤……但2017年11月,林芝市巴宜區作爲西藏首批5個脫貧摘帽的縣(區)在西藏率先達到脫貧摘帽標準。2019年8月,林芝市7個縣區全部如期實現脫貧摘帽。敢勇當先、施策精準、感人勵志的“西藏江南”脫貧故事,要從一個人說起。

牢記總書記囑託,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全村脫貧致富

“老百姓的生活有沒有困難?”

“你是什麼時候當上村幹部的?”

“村集體有沒有收入?”

2011年7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到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巴吉村考察調研,向村黨支部書記米瑪提出“三問”。

當時的巴吉村儘管已是林芝市小有名氣的“汽車村”,已有村民買了大車經營木材運輸,或者買了翻斗車搞工程運輸,不少村民因此先富,但大多數人並不富裕。習近平主席的這三個問題成爲村支書米瑪帶領全村脫貧致富、讓巴吉村成爲遠近聞名“小康村”的方向指引。

“以前的巴吉村各方面條件都是非常差的,大多數人除了靠農田,再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我們自己的村莊發展也沒有特色。”米瑪向筆者講述着巴吉村的過去。

2013年,林芝市城市建設快速開展之際,米瑪敏銳地捕捉到建材行業在林芝市的遠大前景,決定利用巴吉村毗鄰林芝機場、緊鄰318國道和林芝市區的交通、區位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創辦一個大型建材市場,發展集體經濟,真正帶領全村脫貧致富。

通過考察、洽談,村委會與一家開發商達成協議,雙方共同建設大型綜合建材市場,巴吉村以出租土地的形式入股,開發商每年爲村集體上交400萬元,收益每5年追加50萬元,25年後建材市場由巴吉村自主經營。但有一個大難題擺在米瑪面前,總共需要投資1.5億元的建材市場,前期村裡要拿出2000萬元,對於巴吉村來說,這無疑是一筆鉅款。

“錢不能只是分下去,我們的土地已經沒有了,國家已經給了我們補償款,現在這一代也許生活過得還挺好,但是我們也得考慮下一代,不發展是不行的!”

2012年巴吉村因徵地獲得了3000萬元的土地、草場補償款,村委會數次召開村民開會,倡議將2000萬元拿出來用於建材市場的建設。一開始村民們是反對的,認爲這樣過於冒險,擔心虧損。米瑪和村幹部們反覆做羣衆的思想工作,掏心窩子地和羣衆進行談話,並帶頭集資,終於湊齊了2000萬元。

2014年,林芝市唯一的大型建材市場在巴吉村落成,這個佔地150畝,建築面積達7萬平方米的建材市場成爲巴吉村村集體的第一隻“聚寶盆”。

在距離巴吉村建材市場不遠處,原來的河灘地也早已發展成爲佔地230畝,擁有16棟532間倉庫,總建築面積達98000平方米的現代化物流園區,這裡已成爲林芝市快遞、倉儲的物流中心。這個物流園從2019年建成,每年爲巴吉村村集體上交260萬元租金,第二個五年遞增10%,不僅成爲村集體經濟新的增收點,還解決了巴吉村村民就業,更讓村民成爲這裡的股東,參與倉儲物流的投資,實現全體村民的共同富裕。

2016年,巴吉村有5戶13人被列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村“兩委”和黨員的幫扶下,加上集體經濟的分紅,2016年底巴吉村就已經實現了全面脫貧。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十八大以來我們村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村集體經濟一年有1150餘萬元收入,村民每年能分到2萬餘元,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談起巴吉村的發展,米瑪的臉上寫滿了對總書記的感激和對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的自豪。

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推動村民共同富裕

“過去的路,滿是牛糞和泥濘,一下雨根本沒法走,我的母親總是把鞋子拴腰上,赤腳走過村裡的路。現在的嘎拉村,再也不是‘把鞋子拴腰上’的模樣了。”

林芝市林芝鎮真巴村黨支部書記邊巴和筆者見面時,講起了他小時候嘎拉村的模樣。可在筆者的眼中,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石砌道路,隨處可見的民族團結標語,一棟棟整齊的藏式樓房,與湛藍天空、遠處的雪山交相輝映。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稱呼“桃花源”,每年桃花盛開的時候,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距離巴吉村不遠處便是嘎拉村,嘎拉村系真巴村下屬自然村。與巴吉村地靠林芝市區,緊扼公路、鐵路交通要道,村民人口相對較多,嘎拉村的發展沒有顯著的區位交通優勢,人口也僅僅有33戶152人。外人可能難以想到,20世紀80年代,嘎拉村村民多在這裡伐木爲生。如今風景秀麗的“桃花源”,是從當年的伐木村轉變而來的。

“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福利,送給你們一個桃花源啊。”

“一定要保護好原生的桃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21年7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林芝市巴宜區,走進林芝鎮嘎拉村考察鄉村振興等工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來到林芝,第三次來到西藏。邊巴書記向總書記彙報了嘎拉村依靠綠水青山帶領羣衆增收致富的情況。

“2002年是我們第一屆嘎拉(林芝)桃花文化旅遊節,那時候嘎拉村總收入也就是2000元。”邊巴回憶說,自2002年林芝舉辦首屆桃花旅遊文化節起,嘎拉村就正式走上發展鄉村旅遊的路子。但彼時,村裡豬牛滿地跑,村民在自家桃花地前自主擺攤,秩序不太好。截至2013年,嘎拉村的旅遊收入還不足5萬元。

2017年,隨着廣東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的抵達,廣東援藏隊先後投入600萬元的資金,加之當地政府200萬元的配套支持,村黨支部開始大幅改善村容村貌,實現人畜分離、打麥場整體搬遷,先後建起遊客服務中心和桃花觀景臺等。桃花旅遊文化節的現場更爲規範,遊客體驗變得更爲舒適,嘎拉村的旅遊品牌更爲響亮,嘎拉村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跑運輸,有10來萬元;桃花源的旅遊分紅,6口人有10來萬元;22畝土地流轉,有3萬多元;一年賣三頭牛,有3萬多元;出售酥油、奶渣、牛奶等其他收入,再加上林補、草補等補貼,就有32萬多元。”嘎拉村村民達瓦堅參向總書記詳細計算着自己全家一年的收入。

2016年,嘎拉村建檔立卡戶共有3戶,多爲易地搬遷到嘎拉村的“新村民”。在村“兩委”及全村19名黨員的幫扶下,依靠嘎拉村逐年遞增的桃花節分紅,這三戶人家於當年年底就實現了脫貧摘帽。

到2021年,嘎拉村已舉辦了十九屆桃花旅遊文化節,僅2021年就接待遊客14萬人次,門票收入420萬元,二次消費40萬元,總計收入460餘萬元。除此之外,嘎拉村依靠生態優勢,新建了100畝觀光采摘園,收益率達40%;依靠拉林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組建村運輸隊,年收入達280餘萬元。一年下來,村集體經濟達1000餘萬元,年人均收入達3.13萬元。

“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縮影,這裡是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的地方。”嘎拉村宣傳委員尼瑪多吉一字不差地向我們複述着總書記考察時所說過的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嘎拉村村“兩委”號召村民捐款,33戶人家爲當時疫情最嚴重的武漢捐款378000元,民族團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嘎拉村體現得淋漓盡致。每年桃花旅遊文化節都有八方遊客在這裡相聚,嘎拉村用自己熱情的招待,讓遊客感受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嘎拉村的鉅變,是西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個縮影;是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澆灌出的民族團結之花的縮影。

一棒接一棒,一批接一批,實現美麗鄉村振興

“林芝地區的事,就是我們省的事。”

“要派最優秀的幹部來,好中選優。”

“不要把當官作爲目標,要把做事、做好事作爲方向。”

1998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率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幹部進藏,在一路奔忙送援藏幹部上崗的同時,考察、調研了林芝多地,對援藏工作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從1995年5月起,福建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滿懷對林芝人民的深情厚誼,先後爲林芝地區精挑細選了7批295名援藏幹部,跨越千山萬水進藏開展工作。

距離林芝市區90公里外的米林縣米林農場,是西藏4家國有農墾企業之一,建於20世紀60年代。隨着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20世紀90年代,農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企業開始出現虧損,職工生活日益困難。

“福建援藏隊伍來了以後,解決了我們職工許多迫切想解決但長期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

建水電站解決用電問題,建教學樓解決職工子女上學問題,改建房屋解決職工住房問題,引進和試驗推廣了許多水果新品種和技術,解決品種單一老化的問題……擔任林芝市米林農場黨委書記、場長的福建第六批援藏幹部肖華鑫原本已完成援藏任務,卻感覺自己尚有未做好之事。“既然有志而來,就要有爲而歸”,肖華鑫主動申請留任延期援藏,成爲第七批援藏幹部。

米林農場各項條件的改善,是1995年起八閩攜手高原的縮影。福建省對口援助林芝以來,先後投入援藏資金19.34億元(其中援藏財政資金10.66億元,援藏幹部通過各種渠道爭取資金8.68億元),援建項目700多個;歷批援藏工作隊招商引資項目達713個,投資總額達183.35億元。先後引進福建專業技術人才300多人到林芝舉辦了350批次、5萬餘人次業務交流培訓,安排了2570餘人次到福建省參加專業培訓、跟班學習和掛職鍛鍊……把福建和西藏人民緊緊地連在一起。

“援藏精神就是一批接一批、一茬接一茬的援藏幹部,前仆後繼地不斷接力。”現任林芝市米林農場黨委書記、場長的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幹部周哲文說道。

由於對口援藏工作的調整,2016年7月,廣東省援藏隊接過福建省援藏工作的接力棒,開始對米林農場進行對口援助。從原本水果只能近處售賣,到現在產品直飛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從原本單一的嘎瑪蘋果,到現在高原上種出了藍莓、草莓、聖女果;從原本農場管理效能、經營機制的落後遲滯,到已基本完成公司化改制……第九批援藏隊在前期援藏隊總結的經驗、取得的成績上,繼續發揚“老西藏精神”,帶領米林農場職工爲徹底扭轉長期虧損的局面接續奮鬥。

“我們以前最好的蘋果才能賣5毛錢一斤,在援藏隊的幫助下我們打通了林芝—珠海直飛航線,我們的蘋果賣到大灣區每斤能賣到12元。今年我們又種出了藍莓、草莓,每斤賣到拉薩去都要80多元,我今年的收入也增長了一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米林農場職工扎西見證了米林農場在援藏幹部的幫助下,老農墾煥發出了新活力。

從建檔立卡精準到戶,到脫貧致富幫扶到人;從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西藏江南”的“窮變富”故事正在雪域高原的各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