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大亨如何“殺死”新聞業?

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道 英國《獨立報》網站10月20日刊發題爲《評埃裡克·比徹所著<殺死新聞的人們>》的文章,作者是阿萬蒂卡·辛格。文章編譯如下:

我們生活在一個新聞業似乎陷入危機的時代。無論是在傳統媒體還是在網絡媒體上,虛假信息層出不窮。許多人不再信任新聞工作者,轉向從替代來源(如社交平臺)獲取新聞。商業利益似乎正在取代責任擔當。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地步的?

這就是埃裡克·比徹試圖在《殺死新聞的人們》一書中解答的問題。比徹是澳大利亞記者、資深媒體人。1984年,33歲的他成爲《悉尼先驅晨報》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主編。他曾在魯珀特·默多克的《墨爾本先驅報》工作過。

在《殺死新聞的人們》一書中,比徹記述新聞業的歷史,描繪媒體大亨們如何以商業利益取代新聞精神。他解釋了工業化如何使報紙得以大規模出版,並導致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約瑟夫·普利策和魯珀特·默多克等人的崛起,這些人發明了新聞業壟斷。他接着描述數字革命對新聞制度的進一步侵蝕,就元宇宙公司和X平臺所扮演的角色對馬克·扎克伯格和埃隆·馬斯克提出指責。

比徹還探討問責問題,解釋了由於言論自由權利,很難追究媒體的責任。媒體大亨們則利用這種自由爲自己牟利。他認爲,“他們恫嚇政府、侵犯個人隱私、散佈虛假事實、挑起轟動效應、施捨恩惠、詆譭敵人、扭曲社會價值觀,並在此過程中積累起驚人的財富”。

不過,《殺死新聞的人們》的內容並不全是令人沮喪的。比徹指出,某些媒體通過爲它們的受衆提供高質量新聞取得商業成功。他相信,要想生存下去,媒體需要摒棄大衆傳媒思維,而專注於爲小部分受衆製作新聞。他還提到政府援助,並把澳大利亞的《新聞議價法案》作爲例子。儘管如此,他重提公衆信任的理念。在他看來,要想振興新聞業,媒體必須致力於職業精神和道義,而公衆必須信任媒體。

這本書的長處在於其對歷史的梳理。他巧妙地以一種平易近人和信息量巨大的方式探索了媒體歷史的不同層次。然而,這種探索缺乏明確的主張。儘管比徹探討了問責問題,但他基本沒有提供一個解決方案,這是一件憾事。

總體而言,《殺死新聞的人們》是一部內容翔實、文筆精細的著作,是適合於任何對媒體歷史以及西方當前新聞危機感興趣的人士的出色讀本。(編譯/曹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