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突然發現,中國人對世界大戰的理解,似乎與他們不一樣
目前全球有34個國家還處於戰爭狀態,這說明雖然中國堅守着和平,但世界各地的情況也說明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
中國作爲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肩負着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即使沒有什麼利益好處可言,我們也會盡量爲戰爭國家提供一個和平交流的平臺。
【聯合國會議上的中國發言人】
此前不少西方國家卻一直認爲中國帶動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是有“陰謀”,中國維護世界和平也是“另有所圖”。
但在經過這麼多次的地緣衝突後,西方人終於發現,中國人對待世界大戰的理解好像和他們真的不一樣。
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
在近現代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都是被迫捲入其中的。
【第1次世界大戰】
第1次世界大戰初期,中國一直希望能保持中立,專心恢復國家元氣,因爲彼時國家國力弱小,內部局勢也十分動盪。
但隨着局勢的發展,日本藉着對德宣戰之機趁機侵佔中國山東,讓中國面臨被列強進一步瓜分的危險。
迫不得已的,中國便加入了協約國一方參戰,以派遣勞工的形式參與到第1次世界大戰中,當時中國的有識之士認爲參戰也許能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以此爲國家爭取應有的權益。
【中國勞工在戰場上】
之後中國的大量勞工在歐洲戰場承擔着修路、建橋、運輸物資等繁重的後勤工作,爲協約國的戰爭努力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這場戰爭本就是帝國主義列強分贓不均,想要爭奪全球霸權而挑起的戰爭。
而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中國明明是戰勝國,卻一直遭受冷遇。西方國家還不顧我國的合理訴求,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
【巴黎和會】
第2次世界大戰,中國又對日本的侵略行爲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並始終堅定地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並且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不僅是在爲自己的民族解放而戰,更是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戰。
當時的中國戰場全民皆兵,以3500多萬的傷亡和1000多億美元的損失,牽制住了日本64%的兵力,減輕了其他反法西斯國家的抗戰壓力,而我國也成爲二戰中損失最大的國家。
【抗日戰爭】
但是兩次世界大戰,都讓中國人民深刻意識到帝國主義的虛僞和弱國無外交的殘酷現實。
就像同樣是戰爭中的勝利國,美國拍攝的《拯救大兵瑞恩》、蘇聯拍攝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以及其他國家的各種二戰電影電視劇都在國際上被奉爲經典。
但記錄中國抗戰的電影《血戰臺兒莊》、《地道戰》等卻只在國內廣泛流傳,國際上對此也不怎麼“感冒”。
【《血戰臺兒莊》】
這其中有一些文化的差異,但是更多出自於他們對中國的偏見和傲慢,所以中國人也深刻的意識到,只有實現民族解放,才能擺脫被侵略被壓迫的命運;只有強大起來,中國才能在世界上擁有立身之地。
中國對待世界大戰的看法
和其他動不動就想發動戰爭、動不動就想以武服人了國家不同,我們更傾向於用和平、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暴力和戰爭。
【難以忘懷的歷史】
一方面是因爲中國有着悠久的儒家文化傳統,倡導“以和爲貴”;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列強的侵略戰爭,曾讓中國飽受屈辱,國家主權喪失,人民遭受沉重的災難。
所以中國人珍視和平,也熱愛和平。因爲淋過雨,所以也想爲別人撐傘,我們不希望巴勒斯坦等和我們曾經一樣備受欺凌的國家重蹈我們的覆轍。
【巴勒斯坦現狀】
再回過頭看美西方國家散佈出來的“中國威脅論”、“陰謀論”,頗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可笑感,尤其是美國,他們建國248年的時間裡只有20餘年沒有參與過戰爭——所以到底誰纔是真正的“世界威脅”?
中國人一直在努力
如今國家力量的崛起和經濟的日益強大,讓美西方國家的眼裡重新有了“中國”這兩個字,而在他們重新瞭解中國的時候,中國人也在爲自己的歷史和慘痛經歷正名。
【張純如和收集到的資料】
比如華裔歷史學家、作家張純如就耗盡心血的收集資料,將南京大屠殺這一世界慘案,編著成書於美國出版,她要讓世界看看中國在歷史戰爭中究竟充當着怎樣的角色。
而這些慘絕人寰的照片、文字,也讓這位作家精神逐漸崩潰,最終患上了抑鬱症並因此離開了人世——她在用燃燒生命的方式揭露日本犯下的罪行。
此前,一位名叫埃文凱爾的典當行老闆收到了一本記錄了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進行南京大屠殺的相冊,隨後這位老闆冒着生命危險,將相冊無償捐贈給了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
【埃文凱爾和他收到的瓷器】
我國爲了報答這位善良的人,以國家的名義贈送了他一套雞油黃的國禮瓷器,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埃文凱爾是第3個以個人身份收到國禮瓷器的,這也足以見得中國對這段歷史的重視。
再說回來,也正是因爲我國有這樣悲慘的經歷,特有的溫良才讓中國人不願那些無辜的人重演這種傷痛。
【日漸強大的中國】
而那些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輿論戰都是西方國家在使用的手段。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亦或是將來,中國人都不會貿然發動戰爭,但我們也絕不會讓西方世界掩蓋住我們的聲音。
參考資料:
【1】受辱·被騙·抗爭——聚焦一戰中的中國國家命運·解放軍報
【2】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貢獻·光明日報
【3】報告:全球武裝衝突數量創新高,中東、北非最不平靜·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