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脫貧地區新春蹲點見聞

(原標題: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脫貧地區新春蹲點見聞)

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 題:脫貧地區新春蹲點見聞

新華社記者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爲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指明瞭方向。

春節期間,新華社記者深入脫貧地區,品味鄉土中國的濃濃年味兒,感受老鄉們生活生產中發生的喜人變化,記錄廣大鄉村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

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美好

西海固移民羣衆的這個春節殷實而忙碌。

“春節放假,初八前我一個人負責管理19個大棚。”寧夏吳忠紅寺堡區光彩村村民劉思勝捲簾、放風……一通操作,朝陽已西落。

51歲的老劉是個精幹的莊稼把式,去年紅寺堡水發浩海現代農業產業園改制,憑藉踏實肯幹,他從“打工人”升級爲“農業合夥人”。

上圖:2月4日,在寧夏紅寺堡水發浩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光彩村村民劉思勝在大棚裡幹活。(新華社記者 鄒欣媛 攝)下圖:2月4日,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東方社區,居民們忙着社火排練迎新春。(新華社記者 鄒欣媛 攝)

“我負責管理,公司負責銷售,種出的蔬果賣出後,再和公司分成。”他說,“去年夏天3個月時間,5個棚就掙了5萬元,我馬上追加到19個棚,今年8月前還能賺上差不多20萬元。”

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居住着20多萬來自西海固的移民羣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正在實現。

老劉是第一代移民,經歷了搬遷帶來的變遷:剛搬來時四處務工,一個月掙幾千元;如今,在家門口乾,一年能賺20多萬元。“現在的生活就是《山海情》的續集,今年打算加蓋新房。”劉思勝說。

這個春節,無論是“老把式”,還是“新生代”,都在新家園不斷找尋向上發展的“增量”。

22歲的康豔,春節只給自己放了3天假,網店還在運營,3天已有2000多個訂單待發貨。

在她位於紅寺堡區電商孵化中心的工作室裡,待發快遞堆成了小山。

過去一年,康豔賣頭巾帽子,網絡銷售額超500萬元,不僅還清了家裡欠債,還買了車和150平方米的新房,成爲大家眼中的“人生贏家”。

而就在兩年前,父親突然病故,家裡欠了幾十萬元債……康豔辭去城裡的工作,在政策支持下,抓住家鄉發展電商的“風口”,成功創業。“上個月,剛開通跨境電商,今年要帶着鄉親們把貨賣到國外去。”康豔說。

“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讓家鄉擺脫相對貧困,而不是擺脫相對貧困的家鄉。”最近,康豔在紅寺堡第一屆電商供應商大會上向創業的年輕人說。

【小康數據】2023年,脫貧成果持續鞏固拓展,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繼續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脫貧勞動力務工總規模達到3396.9萬人,超過年度任務目標377.7萬人。

【記者手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脫貧地區羣衆在各類政策的幫扶下,不懈努力改變命運的感人故事持續上演。這份勇於自我突破、接續奮鬥的精氣神,源自新角色、新本領、新理念的助推。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美好,不僅產業就業要夯實,內生動力也要鞏固拓展,這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今年我們‘村晚’是我開場的,大家看我們村漂亮吧?”

春節裡,50歲的湖南省邵陽縣新田村村民陳友平在家裡直播。

上圖:2月1日拍攝的湖南省邵陽縣新田村的村居牆繪。(新華社記者姚羽 攝)下圖:2月13日,湖南省邵陽縣新田村村民陳友平在家中用手機直播。(唐圭攝)

陳友平記憶中好久沒有這麼高興了。14年前也是春節,他帶着心中的不甘離鄉務工。“地養不活人,村民鄰里間雞毛蒜皮都是大事,想換個活法。”陳友平坦陳當年的心態。

陳友平在廣東漂了8年,換了很多工作,卻沒攢下錢。聽說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他給村支書陳海兵打了個電話,電話那頭響起了鄉音:“你回來,有啥困難我們一起想辦法。”

回村後,陳友平一家住進了扶貧安置房。這些年,他眼看着村裡“一天一個樣”,用鄉親們的話說:層林染綠了山頭,天然氣接到了竈頭,5G網絡覆蓋了牆頭,道路連通了外頭,公交開到了村頭,好日子還在後頭!

“村子敞亮了,村民的心也跟着明亮了。”村婦女主任蔣海霞說,現在村裡腰鼓隊、舞蹈隊、合唱隊的活動豐富多彩,開會議事人齊心也齊。

基礎設施改善,鄉風文明提升。這幾年,新田村出臺村民自治章程,建成文體廣場和百姓大舞臺……2023年,新田村被評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陳海兵說:“村民們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怎麼讓日子過得更好。”

“我們新田村,也叫‘心甜村’!”鄉親們說。

【小康數據】我國鄉村建設持續推進,脫貧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綠色發展理念逐步形成。截至2023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國行政村通5G比例超過80%,實現“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

【記者手記】鄉村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如果說,屋舍儼然、阡陌交通的美麗村容是鄉村振興的“面子”,那麼,團結和諧、奮發昂揚的村民就是鄉村振興的“裡子”。讓人文之和、環境之美“有裡有面”,才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真正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要把產業振興作爲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烏蒙山腹地,雲南省鹽津縣蒿芝村。

36歲的烏骨雞養殖大戶袁彬,這個春節比平日更忙。

除夕前的銷售高峰,他的直播間每天能賣出50到100單。就連年夜飯袁彬夫婦也是在烏骨雞莊園吃的。

袁彬的烏骨雞莊園依山而建,一羣羣烏骨雞林間覓食,一座座吊腳樓式的雞棚矗立山坡。這樣的雞棚莊園裡建了116個,每個能養500只雞,還安裝了可視化溯源系統。

“養了10多年的雞,現在在雞棚裡就能把雞賣到全國各地,在手機上就能監控雞棚情況,以前做夢都沒想過。”袁彬說。

上圖:2月2日,袁彬(左)在烏骨雞莊園進行直播。(陸志秋 攝)下圖:2月6日,袁彬(右)在查看烏骨雞產品。(袁思雲 攝)

蒿芝村烏骨雞養殖歷史悠久,但地處烏蒙山區,曾是典型貧困村。這幾年,鹽津縣大力發展烏骨雞產業,建立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乘上產業發展東風,袁彬的烏骨雞養殖規模逐漸壯大。

如今,山還是那些山,袁彬已將烏骨雞賣到全國各地。這背後是他爲打開銷路進行的探索:他嘗試電商直播,直播間就設在雞棚。產地直銷、直播選貨……他的直播間經常“爆單”。去年9月,袁彬帶着村裡幾個年輕人一起搞電商直播,把他們培養成了月薪近萬元的帶貨主播。

“直播只是擴大銷售的手段,以銷促產,產業才能更壯大。產業要持續發展,還要以品質贏得消費者認可,擴大市場份額,品牌化經營。”袁彬向記者介紹着他的“生意經”。

解開“流量密碼”,接續摸索“財富密碼”:在袁彬帶動下,全鄉600多戶農戶養雞增收。目前,這樣的烏骨雞養殖基地在鹽津縣10個鄉鎮還有128個,綜合養殖規模達150萬隻,2023年帶動4238戶脫貧戶和監測戶戶均增收4100元。

趁着返鄉過年,有村民向袁彬取經,也想在家鄉創業。“電商直播培訓實操基地正在籌建,無論是銷售還是養殖,歡迎大家一起幹。”袁彬說。

【小康數據】截至2023年底,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於產業發展的比重達到60%,脫貧縣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導產業。

【記者手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做好“土特產”文章,僅是硬件投入還不夠,還要賦予脫貧羣衆知識、能力和手段,提“志”增“智”,讓羣衆在市場浪潮中培育自我“造血”能力。隨着基礎設施的完善,“人”的現代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將爲農業農村的深刻變革提供強大驅動力。(記者劉紫凌、侯雪靜、鄒欣媛、袁汝婷、林碧鋒、姚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