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植物學家 英張繪採集人日常

漫畫英張歷史背景繪製漫畫《採集人的野帳》,讓大衆貼近這些只爲花草樹木,卻甘願翻山越嶺的「採集人」日常。(姚志平攝)

藥草繁花看似平凡,但卻對建構居住環境認知有莫大助力部分還能醫治病體,療愈身心。日本殖民時期臺灣曾有一段發掘原生植物黃金年代,在各地學者努力下,短期便挖掘3千多種臺灣植物。漫畫家英張以此爲歷史背景,繪製漫畫《採集人的野帳》,讓大衆貼近這些只爲花草樹木,甘願翻山越嶺的「採集人」日常。

英張表示,過去不曾對自然界感興趣,但出社會後,卻在偶然間發現臺灣植物是在日治時期被大量命名,「當時我正在構思下一部漫畫題材,因爲本身喜愛日式建築,加上希望嘗試繪製和服,便想到正好可以這段日治時期爲切點代入喜愛的元素。」

協助其學術內容指導林業試驗博士董景生笑說,不料漫畫創作過程卻充滿艱辛,因要將正確的知識內容融入漫畫,其實並非易事,光是畫面中的花草是否顏色正確、根莖長度合理、植物特性有無還原等眉角,就耗費不少時間修訂。

不光如此,將情節設定與時空相符也不簡單。如漫畫舞臺是設定於1924年,所提及的花草是否在當時均爲已知植物,都需一再檢驗,董景生更舉例,漫畫中出現野生猴子闖入臺北植物園村民私種罌粟花等情節,一票顧問團隊原都認爲與正史不符,但翻閱早期報紙,卻發現在日本政府嚴格管控鴉片下,恐還是有民衆違法種植,猴子搗亂工作,也不無可能。

英張過去作品包含漫畫版天黑請閉眼》及《森山朗讀會》,曾以《天黑請閉眼》獲金漫獎最佳新人獎。相較過去作品多爲懸疑路線,《採集人的野帳》以紮實知識爲底,並以個性鮮明的人物設定,讓故事不淪於枯燥無趣,反倒能自然隨進入植物標本館工作的主角,瞭解標本背後的大學問。

漫畫以現存於臺北植物園內的植物標本館「臘葉館」爲主要場景。英張日前也將《採集人的野帳》部分手繪彩圖原圖,逐一陳列於臘葉館,供民衆參觀欣賞。展期至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