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巫農夫山泉:欲加之“罪”,何患無流量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欲加之“罪”,何患無流量。對一個企業家的緬懷,異化成了對另一個企業家的獵巫,這恐怕是敦厚長者宗慶後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

連日來,圍繞農夫山泉、娃哈哈,以及兩家公司創始人鍾睒睒、宗慶後的輿論漩渦久久未平。從對宗老離世的致敬、對娃哈哈的褒獎,到對鍾睒睒創業經歷的指摘,再到對農夫山泉品牌的口誅筆伐,一些不和諧、不理智甚至造謠生事的成分愈演愈烈。

鍾睒睒的文章不管用,農夫山泉的迴應也不管用,最新爭議已經聚焦到對“農夫山泉甘肅地震捐贈只有24000瓶水”的揶揄和對“東方樹葉(農夫山泉旗下茶飲品牌)包裝設計元素媚日”的炮轟。

稍有理性的消費者,稍微查閱權威的信源,稍作情緒穩定的判斷,就知道以上兩則“罪名”大抵站不住腳:公益從來不以金額大小爲標尺,媚外辱華需要紮實確鑿的論據。

但眼睛雪亮的羣衆往往攔不住別有用心的網絡狂徒,甚至很可能被技巧高超的造謠生事帶偏節奏。

這像極了今年1月某博主“曝光南京商場使用旭日旗圖案”,看似義憤填膺,實則掐頭去尾,以站不住腳的論據博取羣衆的情感支持,真實目的卻是把愛國當成了流量,當成了生意。

類似的案例不在少數,基本沒什麼根據。事實上,那些不分青紅皁白的言論,發言者自己都不在乎。

畢竟把黑說成是白的人,不會考慮自己的認知偏差,只想逞口舌之快。

在有些人眼裡,事實和真相併不重要,流量和利益纔是關鍵,因此“愛國”可以爲我所用,對企業、企業家的“喜歡”或者“討厭”也可以爲我所用。

不得不說,我們總喜歡在商業競爭裡造神毀神。商業競爭的邏輯就是,無論是純淨水還是礦泉水,喜歡什麼買什麼。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喜歡或者討厭某人某事本無不可。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如果網友盲信甚至有意斷章取義,爲了熱度捕風捉影、弄虛作假,就容易從無知無畏變成造謠生事的幫兇或者主謀。

市場經濟永遠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但去給不喜歡的商品扣低價傾銷、惡意壟斷、不愛國的帽子就牽強了。這些“帽子”是需要工商和法院認定的。

離金錢很近的流量令人着迷,讓人鋌而走險,輕則浪費公衆注意力資源,重則對當事方造成實質傷害。

雞零狗碎不能佔領新聞主陣地,造謠生事不能成爲市場審判官。

有報道指出,農夫山泉輿論漩渦已經影響了供應商代理商,在股票市場亦有不小波動。何以至此?有兩家公司“歷史商戰”導致的消費者選邊站,混雜緬懷宗慶後的特殊情緒,也有類似於“捐贈24000瓶水摳門”“包裝充斥日本元素”的不恰當節奏。

沒有十全十美的企業,也沒有一味大度的消費者,雙方需要辯證地砥礪成長。認知差異和爭議不可怕,怕的是,在產品、服務、社會責任的真相之外,消費者被流量左右,被情緒捆綁,被假象矇騙。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