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物少女 鐵鏽染 開啓再生記憶
纖維藝術家陳穎亭利用鐵鏽染、植物染的方式,創作多件色彩美麗的生活小物。(王寶兒攝)
在一般人眼中,鐵製品一旦生了鏽斑,就該列入淘汰的行列,甚至不敢觸碰,生怕被鐵鏽刺傷皮膚。但在藝術家陳穎亭眼中,泛着紅褐色的鏽斑,反而是不可多得的好染料,她向民衆募集、到路邊撿拾,甚至購買鐵板,日日澆水灌溉,將織品浸在生鏽的鐵製品中,沁染出一條條獨特的鐵鏽染方巾,讓大衆看到,廢棄之物也是有存在價值。
畢業自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陳穎亭,對纖維製品情有獨鍾。她回憶,外婆精於裁縫,曾經是教授洋裁的老師,在她的房間裡有個小小的盒子,裝滿了零碎的布料,「我小時候喜歡去把玩那些布,五顏六色的布料,非常吸引小朋友的目光,當時只是懵懵懂懂喜愛布料柔軟的觸感,到了研究所創作作品時,才發現自己小時候的記憶,驅使我對纖維製品的熱愛,因此專門以纖維製品爲創作媒材。」
鐵鏽染的運用,則是出自於陳穎亭惜物的心情,「在我創作時會需要一些裁縫工具,有些是鐵製品,但鐵製的東西用久了會生鏽,我捨不得把跟我生活一段時間的用具扔掉,便開始思考生鏽的意義,生鏽代表毀壞,但我能不能利用鐵鏽染堆疊回物體的樣貌,而在物品的實用性沒了以後,藉由這像蟬殼一樣的作品,留下這些工具的記憶。」
不只爲自己的工具留存記憶,陳穎亭更曾向廣大民衆召集物品,將民衆捨不得丟棄的鐵鏽物件化爲一座座立體的鐵鏽染作品,她利用蠶絲烏幹紗覆蓋在生鏽的鐵製品上,淋上水等候紗布風乾,風乾後的紗布些微的形塑了物品的形狀,緊接着塗膠,讓紗布能夠如實呈現物品的樣貌,日復一日,將物品一點一點地從紗布下抽離,完成了《鐵鏽物件》系列作品,在葡萄牙當代織品藝術雙年展獲得典藏獎。
陳穎亭笑說,自己對於物品常常會有不捨的心情,「尤其在別人眼中廢棄的物品,我都會想要再幫它們賦予新的生命,讓它們能有再生的可能。我也特別喜歡天然的材料,天然的材料大多可以再循環利用,像是路邊撿拾的樹葉,也可以變成植物染的染料,不像化學染劑有毒又對環境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