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漲價的背後:業績承壓 高層動盪股東減持

近日,有網友發現呷哺呷哺火鍋大部分鍋底和菜品漲價,呷哺呷哺門店工作人員向本站財經證實,“(目前)人均大概六十多,確實是有價格的統一調整,但菜品的量也有所上升,比如原來150g的肉調整到200g,所以價格也有等比例上升。”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本站財經表示,呷哺呷哺整體的漲價,是基於看到了整個高端火鍋高端化的一個趨勢,但仍存在一定風險和很大不確定性。

業績承壓,翻檯率持續走低

據官網信息,呷哺集團於1998年11月正式成立。集團前身由創始人賀光啓將臺式小火鍋”一人一鍋”的模式引進大陸,最終打造成“快餐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

2014年,呷哺呷哺成功登陸港股,成爲“火鍋第一股”。2016年,呷哺呷哺進入了發展高峰期,平均每四天就新增一家門店。2015年至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由24.25億元增至47.34億元,淨利潤由2.63億元增至4.62億元。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品牌升級計劃”,試圖從快餐定位轉型爲“輕正餐”。

但疫情的到來重創了呷哺呷哺。

2020年,呷哺呷哺營業收入54.55億元,同比下滑9.5%;淨利潤僅183.7萬元,同比下降99.36%。2021年營收共計61.47億元,同比增長12.69%;公司歸母淨利潤爲-2.93億元,由盈轉虧。這是公司2014年上市後,首次出現虧損。2022年呷哺呷哺繼續虧損,報告期內實現營收47.25億元,同比下滑23.14%;淨虧損3.53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增加5984萬元。

2023年半年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呷哺集團收入同比增加32%至28.46億元人民幣。其中,呷哺呷哺銷售額同比增長29.5%至13.77億元;湊湊銷售額同比增長36.8%至約14.02億元。呷哺集團期內利潤爲212萬元,上年同期爲虧損2.78億元,實現扭虧爲盈。

但值得注意的是,呷哺的業績並未完全回覆到2020年的疫情前,呷哺呷哺2019年業績顯示,2019上半年公司收入27.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4%;經調整純利2.1億元。

呷哺集團表示,2023年中期淨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年末儲值與會員活動的讓利。據瞭解,今年春節前,時值呷哺集團24週年慶的節點,其推出了“充多少送多少”的會員儲值活動。中報顯示,24週年慶活動呷哺集團共讓利約1.9億人民幣。

二是消費降級導致二三線城市門店恢復速度較慢,這一點從其翻檯率就可見一斑。中報數據顯示,呷哺呷哺在一、二、三線城市的翻檯率分別爲2.9、2.2、2.1;湊湊火鍋在一、二、三線城市的翻檯率則分別爲2.4、2.0、1.9。二、三線城市的翻檯率明顯低於其平均翻檯率。

三是非流動資產的減值。一方面,呷哺集團門店擴張的速度加快,導致裝修以及設備等支出增加;另一方面,連續閉店也在不斷產生折損,於是出現了非流動資產的減值。

對此,呷哺集團的做法是,在謹慎擴張的同時,縮小門店的面積和單店投入,以提升餐廳的坪效和縮短門店的投資回報週期。

2021年創始人賀光啓表示,將關店止損,後續還將採取一系列行動挽救品牌。“近幾年呷哺呷哺走了不少彎路,包括選址、管理、定位等違背了呷哺呷哺作爲大衆消費爲主的餐飲品牌的定位,因此決定今年不再拓展門店。”賀光啓表示,“這種斷臂止血的方式,是爲了公司的持久經營”。

數據顯示,2014年—2020年,呷哺呷哺門店關閉的數量分別爲6家、13家、25家、35家、20家、53家、52家、230家、37家店,8年半時間共計關閉了471家門店。

高性價比和平民化曾是呷哺呷哺的標籤,然而,近年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呷哺呷哺卻選擇進軍高端路線。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呷哺呷哺客單價分別爲48.4元、53.3元、55.8元,2020年人均消費突破60元,2020年達到62.3元,2021年繼續升高至62.5元。

對此,朱丹蓬向本站財經表示,“呷哺整體的漲價,是基於其看到了整個火鍋高端化的趨勢,未來對整個服務、食材應該也會有相應的升級,因爲其高端子品牌整體的發展非常不錯,所以現在想做一個全新的改革,或者重新改變其定位,我認爲在這一塊有一定風險。現在整體去看它盈利的情況也不理想,所以還存在着很大的不確定性。”

高層動盪、股東減持

業績下滑、激發了管理層內部矛盾衝突的進一步惡化。

2021年4月,“湊湊”CEO張振緯離職創業,6月,呷哺呷哺發佈公告,正式宣佈董事會“建議罷免趙怡的執行董事職務”。

接連兩場人事風波,徹底揭開了呷哺動盪下隱藏的暗流。五個月裡,呷哺的股價從28元的歷史高位一路跌到了7元,市值蒸發了七成多。

二級市場上,呷哺呷哺的表現也並不樂觀。自2021年2月1日創下每股27.15港元的高點後,其股價就開始“跌跌不休”。截至2024年1月4日,呷哺呷哺股價已經下滑至每股2.35港元上下。

據此前交易所文件顯示,呷哺呷哺第二大股東泛大西洋資本集團(General Atlantic,下稱“GA”)旗下的General Atlantic Singapore Fund Pte.(下稱“GASF”)通過大宗交易悉數配售所持的1.47億股;配售價格在每股9.25-9.30港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9.88港元折讓5.9%-6.4%。

此次清倉前,創始人賀光啓持股41.70%,二股東GASF持股13.56%。公開資料顯示,GASF總部位於新加坡,專注於投資亞洲成長型企業。

GASF陪伴呷哺呷哺長跑的10年間,呷哺呷哺門店從2012年的300家猛增至2021年的1024家,上市後基本以每年100家左右的速度增長。在高速發展中後期,GASF開始逐漸在高位減持套現。據報道,呷哺呷哺上市之初,GASF持有3.41億股、持股比例32.32%。2017年四季度和2018年一季度分兩次減持,持股比例降低至19.47%;2020年第四季度進一步減持至13.6%。其中2018年初GASF配售出售價格爲13.65-14.10港元,套現約1.2億美元,從這些年的股價走勢看,幾乎都在高位或最佳時機拋售。

有業內人士表示,“資本清倉式”套現退場或許是對呷哺呷哺的發展失去了信心,二股東多次高位減持直到清倉,或許是從業績角度看呷哺呷哺已支撐不起股價。“

越來越貴的火鍋消費

有消費者感慨,市場消費在降級,而火鍋卻越吃越貴。

火鍋漲價似乎是整個市場的共識,以海底撈爲例,其最貴的是“經典麻辣鍋底”,單鍋(約2000克)高達99元,拼鍋(約1000克)也有66元。巴奴旗下最貴的一款鍋底也要88元。

究其原因,或許是不斷上漲的原材料造就了價格上漲的局面。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整個火鍋底料的成本上漲了25%-30%。2022年6月就有多家牛油企業宣佈漲價,上調幅度在500-600元/噸左右。

然而,消費者似乎不願爲漲價的火鍋買單。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平均人均餐飲支出較去年同期下降了6元。2022年,中國火鍋消費者人均消費50-100元佔比45.8% 該價格似勉強足夠一個鍋底。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在家自制火鍋,這或許爲線下火鍋門店品牌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數據顯示,入冬以來,各大生鮮外賣平臺上的火鍋材料訂單成倍暴漲。京東雙十一期間,牛羊肉單價環比降了20%左右。“鮮京採”一款羊肉卷新品該期間成交額超300萬。美團數據顯示,11月中旬以來,包括火鍋底料、蘸料、鮮切牛羊肉以及火鍋菜等在內的火鍋食材銷量大漲,環比前一月增長62%。

11月4日到11月5日週末期間,叮咚買菜牛羊預製菜鍋底增長超40%;餓了麼數據顯示,立冬當天平臺火鍋食材的外賣量環比前一週增長超五成。

作者:鄭皓元、武子湲

主編:陳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