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萬億產業!AI醫療破解看得上看得起看得好病“三角難題” 專家熱議AI重塑醫療體系方向

財聯社7月20日訊(記者 盧阿峰) 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擋之勢與醫療行業深度融合,成爲推動我國醫療體系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19日,“2024百度健康產業生態大會”在北京舉行,吸引了衆多來自人工智能、健康科普及醫療健康產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行業領袖。大會圍繞“AI普惠”議題,深入探討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破解醫療服務中的“不可能三角”,AI與大數據如何深度融入並重塑醫療服務體系,爲解決傳統醫療難題提供了新視角與新路徑。

通過一個碼、一張網、一朵雲,實現居民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

打開AI用藥助手,拍下藥盒即刻呈現清晰詳盡的藥品說明書,省去了在微小字眼中費力搜尋的繁瑣;通過簡單掃描二維碼,患者的基本信息與症狀概覽瞬間呈現在醫生眼前,讓醫生能夠專注於與患者深度交流,同時依託先進的臨牀決策支持系統,迅速而精準地制定診斷方案……這一切,已非遙不可及,而是AI大數據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領域深度融合、創新碰撞下的生動現實。

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認爲,AI不僅是醫療服務的輔助工具,更是推動醫療體系升級的重要力量。“醫療爲什麼是一個複雜的體系?是因爲它的不確定性、它的信息不對稱、它涉及的範圍極其廣,醫療、醫保、醫藥都有涉及,所以如何解決醫療服務裡面長期在傳統的領域解決不了的問題?可能就是靠數字時代給醫療賦能。”

“AI及大數據能使我們的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使信息的不對稱,讓它相對對稱一點,使老百姓對醫療服務、對健康的需求都能在各個層面得到滿足,甚至可以使醫患關係走向良性。”李玲認爲AI能夠成爲當前醫療服務體系中有力的補充。

目前,業界普遍認爲醫療問題是一個“不可能三角”,即在醫療生產力中難以同時實現的三個關鍵要素:質量(“看得好病”)、成本(“看得起病”)和效率(“看得上病”)。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收入羣體、不同環境下的人羣面臨的主要疾病威脅不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同時,也伴隨着醫療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均勻性。

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百度大健康事業羣組總裁何明科表示,“雖然AI不能直接給人類看病,卻是這個‘不可能三角’的重要平衡點,AI雖不能直接替代醫生進行診療,但能在這一難題中找到平衡點,通過提升效率、優化成本結構,同時保證醫療服務質量。”

何明科介紹,目前,百度的AI健康問答服務日活用戶已超過200萬、AI用藥助手累計服務超2000萬人次、AI醫學報告支持超100種報告類型。百度健康通過構建創新產品,正逐步將AI技術轉化爲實際生產力。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醫療健康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非常迅猛,應用場景及市場規模在快速增加。公開數據顯示,僅在AI影像方面,2023年我國的市場規模約爲36.2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26.8億元,2020-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約爲127.1%。此外,整個醫療AI行業規模預計到2030年有望超過1.1萬億元。

與會嘉賓普遍認爲,醫療健康與數字化深度融合前景廣闊。李玲在會上表示,未來健康中國的模式應該是每個中國人都將擁有一個集公共衛生、健康管理、醫療服務信息於一體的“健康碼”,全國應該通過“一張網”、“一朵雲”,實現居民全生命健康週期的管理和服務。

AI大數據與醫療健康融合能做到哪一步?

會上,與會嘉賓普遍提到:自去年相關部門強化醫藥營銷合規性以來,醫藥行業面臨着營銷成本激增、准入門檻顯著提升等挑戰,這些變化更將AI賦能醫藥營銷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推向了新的高度。

阿斯利康全渠道事業部總經理劉謙表示,隨着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技術的飛速迭代,AI正悄無聲息地重塑着藥物研發、生產、流通及患者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從提升內部商業化效率,到優化醫患溝通體驗,再到創新患者自我管理及醫生診療模式,這些領域的AI應用已日趨成熟,併成功落地。

初犢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EO任義峰認爲,未來十年,數智化終端將成爲行業標配,涵蓋傳統零售終端、B2C電商、O2O服務、私域健康管理以及互聯網診療五大領域。

這一轉型趨勢正在成爲現實。7月1日,北京參保人已能在美團、京東等平臺上,在300家醫保定點零售藥店線上購買非處方藥品,這標誌着醫藥購銷渠道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

搜藥合夥人、藥賦能CEO邵清也表示,“當前,醫藥購銷渠道正經歷大洗牌,互聯網醫藥平臺的銷售佔比迅速攀升,而傳統線下藥店則面臨銷售增速下滑的挑戰。”

那麼AI+醫療健康,最多能做到哪一步?制約融合速度的關鍵是什麼?

鵬城實驗室醫療健康AI使能團隊負責人宋震表示,“AI在醫療影像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而在藥物研發領域,通過AI與分子動力學的結合篩選藥物靶點也已取得顯著進展。在健康管理、慢性病監測等方面,AI同樣展現出非凡潛力。然而,儘管數據量持續膨脹,但在干預與治療領域,AI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主要受制於責任界定與倫理考量。”

上海仁濟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遲辰斐則強調,“AI在處理客觀知識,如疾病症狀描述時表現出色,但在構建主觀知識體系、進行反向推理方面仍顯不足,還需要提供高質量的訓練數據、促進醫生與AI的緊密合作,併爲AI模型創造實際應用的測評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醫療AI的發展,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動其應用。例如,《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提出要加強人工智能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應用,推動醫療大數據共享和隱私保護等。相關部門、各地政府還通過資金扶持、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積極建設醫療AI創新平臺和產業園區等多種方式支持醫療AI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