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制墨歷史-騷人玩墨 道不盡風雅事

書名:墨的故事‧輯二:墨香世家,聽古墨在說話作者:黃臺陽出版:時報出版上市日期:2016/7/26

易水」這兩個字,是否讓你想起荊軻刺秦王?荊軻在要出發時,燕國太子在易水邊設宴送行,出席的人都知道,此去是生離死別,個個悲憤填膺。荊軻舉杯高飲後放聲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衆人不禁潸然淚下。

沒錯,就是這個易水。它在現今河北省中部偏西易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有山有水,自古松林茂盛,而且質地優良。當地工匠,勤奮努力,演繹出制墨的標準流程(SOP),統稱爲「易水法」。所製成的墨,就叫作「易墨」,一時風行,暢銷大江南北書法家王僧虔,就曾稱讚易墨「漿深色濃」,用來寫字作畫非常自如美妙。

易水法的製程根據零散資料,核心技術可歸納出三點:一、講究使用動物膠,最好是鹿角膠;二、講究添加更多配料;三、把杵搗數增加到「十萬杵」。其中以第三點的改變最大,讓工匠最累。但是這會讓混合後的煙和膠更加緊密,不致留下糾結的小煙團氣泡,從而避免煙膠之間仍有空隙,導致在研磨後產生的墨色不勻,以及墨錠容易崩裂的現象。

從此十萬杵成爲好墨的必要條件,非如此不足以吸引貴客的青睞。易水法傳到唐朝晚年,出了有名的奚氏制墨家族,有兄弟奚鼐奚鼎兩人,都在墨史上留名。但真正光大門楣,獨創一家之墨的,還要到他們的孫輩後代──李廷珪。

這可奇怪了,奚家的後代,怎麼變成姓李?長話短說。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國期間,北方藩鎮割據戰亂頻仍。許多家族不堪其苦而舉家南遷。奚鼎的兒子奚超帶着全家長途跋涉,輾轉來到屬於南唐國的徽州(時稱歙州)。有感當地山明水秀,尤其古鬆羣茂密,鬆質優良,就決定留下來,好重振所擅長的制墨本行,辛苦耕耘下業務蒸蒸日上,甚至受到南唐李後主的喜愛採用,變成朝廷用墨。李後主愛墨之餘,除了封奚超官,還賜給他國姓「李」。從此奚超又叫李超,他的兒子奚廷珪,自然就成了李廷珪。

李廷珪制的墨有多好?北宋人筆記所載最傳神:在宋仁宗前的宋真宗朝,李廷珪墨還不少,有位大臣不小心把一錠李廷珪墨掉到水池裡,雖有點心疼,但想墨泡了水,一定容易壞,就算了沒去撈。過了一個多月,他在池邊喝酒,又把一盞金質酒器給掉到池裡,這下可捨不得不管了,便派人下去撈。沒想到不但撈出金器,還附帶撈出那錠李廷珪墨。

只見墨的光色沒變,堅挺如新。由此可見它的品質實在非凡。現今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 藏有舉世無雙的一錠李廷珪墨,它的一面有泥金書寫的「翰林風月」四個字。是乾隆56年時,任陜西巡撫的大收藏家畢沅特地搜尋進獻的。

(摘自本書第一章)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不開車,喝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