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爆發侵入性乙型鏈球菌 累計個案達40起2人死亡

香港爆發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累計個案達40起2人死亡。圖爲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香港爆發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的個案有增加跡象,至今累計40起,2人死亡,全部非從事魚販及漁業養殖工作,大部份個案曾接觸淡水魚。

香港電臺報導,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幾乎肯定」戴手套有助防止感染,因個案沒有漁類從業員,相信與他們在作業時戴手套有關。

何栢良指出,在香港,尤其夏天甚至到10月,有關感染風險較高,建議這段時間避免吃進未徹底煮熟的淡水魚。

他也提醒香港市民,處理生肉包括淡水魚時,應戴上手套,避免侵入性乙型鏈球菌透過手上微細傷口而進入體內。

何栢良根據過往經驗,一旦感染,患者在3至4日內發燒,部分人會出現敗血症病徵,包括頭暈、嘔吐等,長者感染可引致昏迷。他表示,部分人受感染後,細菌會經血液走到關節、例如膝蓋及手腕等,可造成化膿性關節炎。

何栢良指出,侵入性乙型鏈球菌部分品種源自淡水魚、尤其是飼養的淡水魚,在香港街市經常售賣的鯇魚、烏頭、大魚、生魚均有機會受乙型鏈球菌污染。淡水魚相關的侵入性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集中東南亞地區,歐美幾乎沒有相關個案。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發佈,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可能會引致敗血症、化膿性關節炎、腦膜炎和感染性心內膜炎。

報告指出,2015年,新加坡曾經發生多起與進食淡水魚生有關的侵入型乙型鏈球菌ST283感染個案,涉及146人,因此新加坡由 2015 年 12 月起禁止使用生的淡水魚作菜。

之後,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感染,也有在其他東南亞國家發生,當中包括大陸、香港、寮國、泰國和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