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深圳,在“互相傷害”

活了三十多年,第一次見到這麼火爆的清明假期。

清明,跟我媽去給我姥姥姥爺上墳。平時40分鐘的路程,這次被堵在墳前3個多小時。

某八線小縣城的小破村兒,這兩年不知道被哪位高人指點,蹭了點噱頭搖身一變,成爲了網紅景點。

雖然跟我家祖墳還有一些距離,但是因爲是同路,還是被波及了。

我向來討厭人多的地方,本想着去鄉下躲躲清淨,結果老家給我整這死出,弄得我是全程暴躁。

事後,我媽心有餘悸地感慨,明年說啥也得提前弄,這也太嚇人了。

照現在的情況看,文旅會是提振消費的主陣地,所有的假期無論什麼主題都會演變成出遊的狂歡。

錯峰上墳,還真不是一句戲言。

我的感受不是個例。

深圳和香港,雙雙被假期經濟搞得心態爆炸。

今年,香港的復活節假期跟清明假期離得很近,很多香港居民索性就湊出了一個小長假,跑內地大玩一場。

作爲第一站的深圳,自然就“遭了殃”——

人實在是太TM多了!!!

根據深圳媒體報道,3月29日,也就是復活節假期首日,香港各大口岸、包括高鐵站、港珠澳大橋在內所有的交通要道,全部淪陷。

羅湖和落馬洲都是久經考驗,見識過大場面的老牌口岸了,直接被逼到“公開趕客”:緊急呼籲大家選擇其他口岸。

有香港市民面對記者的採訪當場發飆,大意是:

“九點半堵到現在,老子要回家”。

有人說,香港人還是“嬌貴”,沒有體驗過十年前的春運,這次算是好好地補上了一課。

話也不能這麼說。這陣仗,就是內地人也沒見過幾次。

香港海關大廳的電梯被擠到全線故障停運,大批遊客不得不拖着大包小包轉戰消防樓梯。

根據香港邊檢總站的數據,僅3月29日當天,入境旅客達到了88.2萬人次,創下了恢復通關以來的最高記錄。

其中,深圳的過夜率達33.54%,較2024年春節提升9.15個百分點。

深圳的夜生活本來就比較豐富,尤其是跟江浙的“性冷淡”城市相比。

香港人一來,直接把原本就火爆的店面,直接幹到了癱瘓。

4月1日,我在深大想約朋友一起吃個飯,搜了十幾家好評館子,排隊至少40+。最後不得已,在地攤兒上,吃了兩份豬腳飯。

面對如此盛況,很多深圳市民自覺選擇了“暫避鋒芒”——減少外出,把資源讓給遊客們。

然後,靜靜等待清明假期的到來。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就在香港人在內地瘋狂消費的同時,內地的清明節假期也悄然到來。

恰逢香港正在舉辦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還有幾場比較著名的運動賽事同樣特意安排在清明假期期間。

這目的就非常明顯了,香港也在鉚足了勁兒提振消費。

根據香港入境處的數據,清明假期前兩天,進入香港的人數爲36萬餘。雖然絕對值上不如內地,但是考慮到香港的體量和這兩年的特殊情況,這個成績也算喜人,大體上恢復到了疫情前七成左右的水平。

相比於港人去深圳,這種相對純粹的娛樂消費行爲。內地人去香港的花樣可就多了。

比如,買黃金;

比如,開銀行賬戶,買保險;

這也就造成了,儘管人數還“略顯寒酸”,但是實際產生的消費額並不小。

總而言之,在深圳和香港的這場相愛相殺裡,大部分局內人都是有得有失——市民損失了些生活便捷,但是遊客產生的消費最終也會用另外一種方式補貼回去。

唯一受苦的,就是深圳各大口岸的工作人員了。

向他們致敬。

從今年開年以來,在我的所見所感裡,香港和深圳,或者說香港和內地的融合進度,肉眼可見的加速。

不可否認,這裡面有官方的引導。

但是,一些微小的,令人欣慰的變化,也在發生。

之前,談到香港旅遊體驗,很多內地遊客都覺得香港人臉臭,服務態度不好。

香港人覺得,內地人吵鬧,沒有素質。

但是,這個假期,在小紅書以及抖音上,攻守關係出現了翻轉——

深圳人覺得香港人吵鬧,香港人開始覺得深圳服務態度一般了。

是不是有些黑色幽默?

跟以往不同的是,在這些相關的帖子裡,沒有激烈的罵戰,反而出現了互爲彼此的開解。

這是好事,好跡象。

仔細想想,這麼多年以來,內地和香港的彼此誤解,都源於共情能力的缺失。

當角色無法互相代入的時候,猜忌和怨恨就會產生。

相信隨着互融的深入,一切都會往好的地方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