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PB不就是要快嗎,或許你也可以“慢”一點?

“超級週末”開啓,曬PB成爲跑者的興奮時刻。想PB得快,不停地快。這也是競技體育的魅力之處。

“快”有很多看到見的利益:當一個女生的全馬用時快到250以內,她甚至可以考慮走“全職跑步”這條路。不管是憑藉賽事賺取站臺的獎金,還是獲得品牌的青睞,拿到單次甚至全年的年框合作,可以讓她享受到很多跑步帶來的顯而易見的附加值。

大大小小的媒體,關注的目光也自然而然在那些跑得很快的女生身上。連各大運動品牌的產品或活動文案,也都步調一致地不停“鼓動”跑者們,“比快再快”。這些所有的明示和暗示,都在宣揚“快”。

開始跑步的人,往往最初都是爲了健康。可慢慢當堅持下來之後,發現自己的配速不斷往上提時就會特興奮,有成就感。而當跑步成爲一個人的日常習慣時,“快”仍是“多巴胺”控制下的快樂來源。當你成爲對自己跑步或跑馬成績有要求的人,俗稱“嚴肅跑者”時,“快”是賽道上很大的動力。

很多人都羨慕跑得快的人。可其實,想在賽道上實現快,要學得會慢。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跑者,他們比賽中跑得快的一大原因在於,平時訓練中,他們有很多“慢”的訓練和積累。

先要“慢”,才快得起來。

01.

慢跑的慢,因人而異

什麼是“慢跑”?每個配速區間的跑者都自有定義。因此,“慢跑”沒有絕對配速標準,而是因人而異。比如,對全馬230的跑者而言,也許平時4分30秒的配速就算慢跑。而對全馬330的跑者來說,也許6分30秒開外算慢跑。

美國跑圈力量與耐力訓練創始人希瑟·哈特對“慢跑”的解釋是:慢跑是指你的心率在最大心率的70%或以下的任何跑步活動。他建議,跑者設想從0到10的等級,其中0爲不感到疲勞,而10爲拼盡全力。那慢跑的身體狀況在4-6之間。

有長跑傳統習慣的日本也曾流行一種跑法——超慢跑。提出這個理論的學者是曾任職福岡大學運動科學系的田中弘明教授。在這位50歲將自己PB改寫爲2:38:48的跑者眼裡,超慢跑就是跑步可以輕鬆自如地說話,或以微笑的速度慢跑。

▲全馬PB320的女跑者之宇日常跑步配速都在6分甚至7分開外。

全馬PB爲320的女跑者之宇在每個月的跑步堅持中,除了偶爾跟跑團跑的間歇課會要求速度之外,日常跑步配速都在6分甚至7分開外。 她解釋說,這出於個性使然。 平時比較隨性的她“不想把自己練得太狠”,畢竟跑步對她來說,是日常運動,而非必須出成績、刷PB的堅持。 一旦練得太累,就會讓“堅持”變得不那麼容易或者快樂,還會影響跑步之外的其他生活安排。

很多跑者在奧森刷圈時都有碰到之宇,跑步狀態的她時不時會接個電話,回個微信,什麼都不耽誤。這大概就是田中弘明所說的“超慢跑”狀態。

當然,之宇有着自己全職的工作,她也從來不會想自己走一條靠跑步維生的生活方式。而對比如焦安靜、潘素芳、姚玉舟、丁璐等全職女跑者來說,當跑步成爲她們最看中的“工作”時,壓迫感和動力也隨之而來,想“快”成爲她們比賽中最大的動力。

02.

從慢跑到長跑,再到快跑

易居跑步訓練營領隊楊帥平時都跟各配速階段的跑友們在一起。他見證着跑友們的熊熊渴望,也見證着他們達成的狂喜或遺憾時的悲傷。

作爲上海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學專業畢業後,投身於跑步教學和訓練的專業人士,楊帥也覺得,現在很多跑者,一到場地就要“猛幹”,這似乎成爲跑圈一種主流風格。很多跑者不管是全國紀錄保持者還是破三的男生或女生,亦或330開外的跑步博主,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幹就完了”。在他們日常訓練裡,傳遞的跑步的風格就是要“幹”,“猛幹”。

但其實,這並不是一種科學的訓練手段和正常的風氣。

身爲教練,楊帥一直強調的是“先學會慢跑,再學長跑,最後學快跑。”但很多人的做法是從慢跑直接過度到快跑,把中間的長跑或“慢跑”積累得太少。

▲易居跑步訓練營領隊楊帥在日常訓練中也強調慢跑重要性

楊帥以自己的經驗舉例,“如果是破三的人羣,他們有一定的跑量基礎和比賽經驗,所以他們的慢就是要利用心率帶等設備來反饋。比如想破4或想挑戰馬拉松的初跑者而言,就不會向他們傳達更多用設備監控心率等概念,也沒必要搞那麼複雜,用當下流行的體感來判斷即可。”

楊帥針對的訓練者大多爲業餘跑者,而尹順金的訓練營裡則藏龍臥虎,盤踞着以“跑步爲生”的一衆精英跑者。但在會澤的訓練營裡,不管是尹順金還是廖順虎,他們在平時訓練課上會喊一句話,“讓你慢的時候,一定不能快”。

對這些月跑量動輒在700公里以上的精英跑者來說,想慢更不容易。但尹教練堅持,慢跑是最好的恢復手段之一。他說,“特別是大課後,我安排訓練計劃是6分配速的慢跑,但就有學員非想跑5分30,但其實如果你不執行教練指令或一心只想快的話,就會耽誤恢復時間,如果恢復時間拉長,又會影響下一節課的質量以及腳下的節奏感。”

▲在會澤的訓練營裡,6分配速的慢跑課亦很常見。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快跑給腳和小腿肌肉帶來更大的衝擊和壓力,從而引發跑者常見的傷病,如足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小腿拉傷等。慢跑很大程度減輕對身體施加的壓力,降低整體受傷的風險。如果沒對成績刻意地要求,大衆跑者還是要先學會享受“慢跑”。

強度是是引導致疲勞最致命的因素,一旦在跑步過程中上大強度,尤其是對那些意志力很強的跑者來說,他可能承受身心痛苦的能力也足夠強,但越強,就越容易引發所謂的強度過度。

03.

耐得住性子,積蓄能量

不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尤其對年輕跑者而言,如果真能穩得住“慢”,纔會在未來年齡合適、機會合適時,真正跑出來。

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年輕跑者從萬米或場地轉到馬拉松項目。她們渴望在更具有商業價值的賽道上獲得滿足和成長。但對很多尤其是00後的跑者而言,上來就一味求“快”,更不明智。因爲首先,她們的“基礎量”還沒打夠。

資深教練馬碩表示,如果把自己當運動員,一定要抓住在成年之前的這個看似不出成績,但卻非常重要的階段,給自己打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再去考慮轉向馬拉松或PB,這樣達到的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

▲22歲的業餘精英跑者鍾佳萌,就曾是天賦異稟的800米選手。

當急功近利、渴望見到成果的這種心態做主導,會讓很多隊伍和教練反其道,過度提升運動員的能力,導致她們在未來的發展性會降低。不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傷仲永任何時候都會有。

一位圈內人就曾講到,有些全國的錦標賽或大獎賽舉辦的時候,其實並不是一個運動員該出成績的時候,但沒辦法,她得爲了名次,爲了教練的要求,以及爲了那些看不見的壓力去盡全力拼。但這樣的後果就是打亂了她的正常訓練節奏,導致她無法在一些更重要的競技時刻提升自己的能力,甚至說讓她職業生涯都難有實質提升,或者就被“練廢”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教練員都能頂得住層層的壓力,讓運動員們慢下來,把基礎打牢。他所帶得不到20歲的年輕隊員在平時耐力訓練中,都會以7分開外的配速訓練,這在很多人眼裡都非常不可思議。

對業餘跑者而言,你是否問過自己:我是打算通過十年來提升自己,還是說一兩年沒什麼訓練成效表現,就另投別路去做其他嘗試了。

馬教練說,能真正耐得住性子,紮在跑步這個賽道上的人要有堅定的自我,不爲外界所動,不動搖自己的決心去付出時間、精力。這些看似很慢、很基礎的訓練意義就在於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自己的厚度,去積蓄真正在未來爆發的能量。

本條內容創作團隊

主筆:默默

特約編輯:Shtchbnshbsh

設計:viuviu

圖片:笑拍影像(部分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