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取代中國製造?印度人造纖維業難敵中國商品衝擊陷入困境

印度揚言要以「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但是印度人造纖維業者卻因不敵中國強大的產能與低廉價格而要求政府對中國產品設限。(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近幾年來印度積極吸引外資前往印度設廠以推升本土工業發展,在蘋果等大廠在印度擴大投資後,印度甚至揚言將以「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不過,話音才落,印度人造纖維業者卻因不敵中國強大的產能與低廉的價格,許多紡織加工廠面臨倒閉,紛紛求政府對中國紡織品設限以保護國內產業。

據《美國之音》報導,印度的主要紡織中心盧迪亞納、蘇拉特和埃羅德近年來一直在應對中國人造纖維紡織品大規模傾銷的挑戰,這個價值約600億美元的行業因中國的傾銷加上國內紡織品價格上漲而飽受衝擊,當地的紡紗廠、針織廠、織布廠和加工商因競爭不過中國產品而紛紛倒閉。

報導說,過去4年來從中國進口到印度的人造纖維紡織品增長了50%以上。印度國會議員桑傑夫.阿羅拉強調中國的傾銷行爲影響印度業者生計,要求立即採取行動保護印度紡織行業。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商人表示,來自中國的布料進口一直是人造布料領域的主要擔憂,這是因爲「中國擁有龐大的產能和巨大的優勢」。他說,中國以掠奪性價格而聞名,這種傾銷已經破壞了印度的工業。由於全球市場下滑,而且他們有大量閒置產能,過去一兩年這種情況有所增加。

報導說,過去4年人造纖維價格下降近40%,但從中國進口的數量卻猛增了140%以上。專家認爲,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印度國內業者將繼續受到嚴重損害與長期的影響。

報導說,人造纖維面料進口的增長和印度纖維價格上漲,反而使本地產業陷入困境,印度廠商只好把產能降低到70%,內銷與外銷都不敵中國的傾銷。

滌綸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維傑(R.K.Vij)說,在過去3年裡,儘管人造纖維面料進口關稅提高到了20%,然而進口量還是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是針織合成面料,政府應該對低價傾銷的面料應該停止清關。

報導表示,中國是人造纖維的最大生產國,它不惜一切代價出售原材料,因爲其客戶正在尋找其他國家作爲供應來源,中國的的業者可以左右人造纖維的國際價格。

印度業者說,印度紡織品主要以棉花爲原料,在人造纖維產品方面無法進行太多創新,中國、泰國和韓國一直都是創新者,印度沒有能力與他們對抗。

隨着印度提議將紡織業納入涵蓋亞太地區15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計劃,連印度紡織機織造商也對中國紡織品傾銷表示嚴重擔憂。業者認爲,紡織行業沒有必要加入這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報導說,印中兩國都對對方的紡織品進口徵收反傾銷稅,印度對中國粘膠短纖維(VSF)的舉措打擊了依賴廉價中國原材料的服裝製造商,而中國對印度棉紗的反制關稅也影響了印度的紡紗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