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望海樓)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着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瞭解中國歷史、瞭解中華民族精神。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指出:“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本質是建立在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有其燦爛的文明、輝煌的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必然伴隨着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然召喚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中華文化既蘊含着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的豐富思想,又具有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深厚傳統。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堅持以我爲主,但決不是搞自我封閉,更不是搞唯我獨尊,而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更好促進中華文化和各國文化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爲建設命運與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就此強調: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只有堅持推動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緊各國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紐帶,才能更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