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清”裝上陣背後的新質生產力

(原標題:向“新”而行|“清”裝上陣背後的新質生產力)

編者按

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舉措。人民網推出“向‘新’而行”系列報道,用直觀、形象的畫面展現新質生產力激發出來的澎湃活力。

你是否也在朋友圈“曬”過藍天?

向“新”而行|“清”裝上陣背後的新質生產力(來源:人民網)

2013年至2022年,我國GDP翻了一番,但空氣中PM2.5平均濃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數減少93%。

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佔比超過5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佔全社會用電量1/3;核電發電量達到4332.6千瓦時,位居全球第二;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發電量超2760億千瓦時……

“藍天保衛戰”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中國堅定不移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清潔能源邁出巨大步伐。

綠色產業如何從跟跑到領跑?

掌握關鍵技術才能把握髮展主動權。

以光伏產業爲例,最初,我國光伏產業受核心技術水平限制,成本高居不下。隨着產業鏈各環節配套企業迅速發展,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光伏產業已經成爲我國自主可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硅片”是光伏組件的關鍵性基礎材料,在TCL中環的“G12太陽能單晶硅片”生產線上,高精度金剛線切割出的210mm大尺寸輕薄硅片,能實現700w+組件功率,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及降低電力成本。

當前,中國光伏硅片產量已佔全球產量90%以上。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光伏產品超300億元。

不斷尋求技術突破,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中國光伏企業仍在持續鍛造國際競爭優勢。

新型儲能難題如何攻破?

新能源發電規模快速增長,新型儲能發展步伐也得跟上。

新型儲能具有建設週期短、佈局靈活、響應速度快等優勢,可在電力系統運行中發揮調峰、調頻、調壓等多種功能。

從充換電站到新能源場站、電網調峰調頻,新型儲能應用場景正不斷拓展,這背後離不開新技術的有力支撐。

在美克生的儲能管理系統中,動態監測、實時診斷、預警分析、運維策略、跟蹤反饋等多項功能實現高效整合。該系統不僅可提前7-15天識別出潛在的熱失控風險,還能幫助儲能電站提升3%至5%的容量。

2023年,新型儲能項目新增裝機規模較2022年底增長超260%。在國家政策和技術研發創新的雙輪驅動下,我國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趨勢逐漸呈現。

綠色電力如何惠及更多民衆?

提高清潔能源的全球可及性,中國創新、中國製造、中國工程的貢獻不可忽視。

以風電爲例,全球市場上約六成風電設備產自中國,2023年全球前五大風電整機制造商中,中企佔四席。

大幅降低成本,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全球可及性的關鍵一環。4月18日,由中國企業研發製造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正式進入塔筒吊裝階段。該平臺總容量達到16.6兆瓦,其雙風輪設計能夠捕獲更多的風能,進而降低度電成本。

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得益於科技創新,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進,更低碳多元的現代能源體系,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綠色的新動能。

“清”裝上陣,向“新”發力。未來,中國綠色發展“加速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