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叮滿「腫得跟XX一樣粗」 嗜吸人血臺灣鋏蠓超恐怖

▲小黑蚊肆虐全臺,咬到痛又癢,小腿腫得快像大腿。(圖/東森新聞,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炎炎夏日加上連日大雨,小黑蚊肆虐更加猖獗,日前傳出有民衆10分鐘內被叮咬36包,雙腿紅腫相當可怕。中興大學小黑蚊專家杜武俊教授表示,小黑蚊嗜吸人血,加上民衆少接觸,不習慣小黑蚊的唾液,「許多人被叮的症狀確實會比被蚊子叮的反應還嚴重。

小黑蚊叮咬民衆事件頻傳,有民衆小腿遭小黑蚊叮咬,腫得幾乎快跟大腿一樣,日前臺灣昆蟲學會接受農委會委託,執行小黑蚊防治宣導計劃,建置「小黑蚊資訊服務中心」,提供民衆有關小黑蚊相關資訊及宣導。

什麼是小黑蚊?小黑蚊不是蚊子,是臺灣本土的吸血性昆蟲「臺灣鋏蠓」,生物分類中隸屬「蠓科」,體型只有芝麻一半大,雄蟲不吸血,羽化後只吸露水或花蜜雌蟲嗜吸人血,幾乎不吸其他動物血。

小黑蚊常出現在什麼地方?小黑蚊肆虐危害,已有很久的歷史,早期主要猖獗於臺灣中部地方,但近年來隨着交通運輸的發展及國人戶外休閒活動的盛行,疫情逐漸擴及全國。幼蟲棲地是潮溼、有光照,且孳生需光合作用綠藻、綠藻等藻類的土壤地表。

例如竹林花圃花臺綠地菜園邊溝邊坡樹下等。而成蟲交配後,雌蟲會在人羣活動頻繁的光影交界處,等待吸食人血,例如樹蔭下走廊、涼亭、庭院遊樂場廟口等。

哪個時段最多小黑蚊?小黑蚊習性低飛,飛行高度約1公尺,成人被咬部位多於小腿、手肘等,孩童皮膚裸露處也必須注意。另外,小黑蚊在白天時段都有可能吸血,尤其以上午11點到下午3點是吸血的高峰期,民衆應儘量避免外出。

幼蟲孳生場所最可能是成蟲發生的熱點,小黑蚊活動區域侷限於棲息地附近數十公尺範圍,民衆應避免去高密度地區。小黑蚊不會主動搜尋人類,平時隱匿於棲地,待有人靠近,感應到人類氣味,纔會起飛前往吸血。

被小黑蚊叮咬會出現什麼症狀?被小黑蚊叮咬後的狀況因人而異,紅、腫、癢是常見過敏反應,應避免搔抓,以免間接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可以冰敷、衝冷水、拍打叮咬處、塗抹藥膏等方式止癢。

如果不小心抓破皮,或是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則應儘快到皮膚科就診,一旦有了傷口,可能繼發性感染,或造成過敏症候羣,引發血管炎、發燒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蜂窩性組織炎。

皮膚較敏感的民衆在消腫後,可能會出現一塊塊深凸起的「癢性丘疹」或「癢性結節」,若想恢復正常膚色,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有些民衆要靠打消炎針,凸起部位纔會漸趨平緩。

怎麼預防小黑蚊?民衆外出穿鞋襪長袖褲、戶外活動時保持移動,以及每隔一段時間補擦蚊液。此外,由於小黑蚊體型小,民衆可以在居家裝設55 目以上紗門紗窗,或在設施周圍裝設1公尺高、55 目以上的紗網,就能有效阻擋小黑蚊。

此外,專家也提供防範5口訣,包括「戶外活動時保持移動」、「補擦防蚊液不離身」、「裝設細密紗門紗窗」、「避免去高密度地區」及「吸血高峰時段避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