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下滑和電動化轉型壓力下,日產和本田擬削減在華產能

兩家多年佔據細分市場銷冠的日本汽車公司,準備縮減在華產能。

爲應對來自比亞迪等本土電動汽車製造商的激烈競爭,日產和豐田分別計劃在中國市場調整其生產策略。據報道,日產汽車計劃將其在中國的產能削減至30%,而本田汽車也打算將其產能削減20%。

對此,日產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有關削減產能的報道內容不屬實,但沒有進一步說明。本田的一位發言人則表示,公司尚未決定將在中國的產量減少到約120萬輛汽車,並拒絕進一步評論。

但是考慮到中國市場電動車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這一大環境,這一決策傳出也反映出日本汽車製造商正面臨着重建在華戰略的壓力。

與日產和本田均有合資業務的東風集團日前發佈預虧公告,預計2023年淨虧損不超40億元。董事會認爲,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爲合資非豪華品牌的市場空間被大幅擠壓,產品價格不斷下降。

東風本田和東風日產的銷量下滑是具體體現。數據顯示,2023年東風本田和東風日產的銷量分別同比下滑8.54%和21.53%,共計損失近30萬輛的規模。其中東風日產形勢尤爲嚴峻,2023年累計減少了20萬輛的銷量。

面臨銷量下降和市場份額縮水的挑戰,日產和本田正尋求在中國市場的戰略調整。

日產正在與中國合作伙伴重組生產基地,並計劃利用過剩產能向亞洲其他國家出口汽車。與此同時,本田和日產也在加大對電動汽車和新能源車型的研發及市場推廣力度,以尋找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的新增長點。

然而,面對可能的產能調整,日產和本田在中國龐大的生產基地和合作夥伴網絡可能變成了一把雙刃劍。如果這兩家日本汽車製造巨頭決定削減產能,它們的現有工廠和合作夥伴關係可能需要面對重組和調整的挑戰。

對於日產和本田而言,把中國工廠轉變成面向國內外市場供貨的生產基地,是他們的一種策略選擇。但該選項同樣需要承擔風險,隨着國內市場產能分配的降低,依賴國內銷量的經銷商網絡可能遭遇挑戰。

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這種轉變、維護與經銷商的良好關係,同時優化全球生產和銷售網絡,成爲了本田和日產面臨的重要考量。

有觀點認爲,日產和本田在中國市場的策略調整將是一個長期過程。隨着電動汽車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兩家公司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也要不斷探索和適應新的市場趨勢。

無論是通過調整產能,還是加強在電動汽車領域的佈局,日產和本田都面臨着轉型的挑戰和機遇。

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平衡全球戰略與本地市場的需要,將決定兩家公司在中國乃至全球汽車市場的未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