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成不了價格屠夫

今天小米汽車技術發佈會開完,明確是隻聊技術、造勢、秀肌肉,並不發佈產品和價格。

不過在我看來,小米汽車很明顯註定就成不了價格屠夫。

起碼第一輛SU7是這樣的。

因爲電車行業,不是當年的手機行業,供應鏈端沒有那麼大的可整合空間,競爭也早已經足夠激烈,零跑之類的品牌其實也早就把價格打下來了。

只有普遍價格虛高的行業,纔有把價格攔腰砍斷,拿出爆品的空間。

目前電動車,顯然不是這樣一個賽道。

但是截至目前,小米的第一臺新車,基本上已經非常清楚了。

不出意外,這臺車就叫“小米SU7”。

蘇7,有點戰鬥機的味道。

而外觀呢,現在網上的圖片和視頻已經非常多了:

無僞裝上路視頻也是傳遍互聯網,小米的熱度是沒話說的。

之前很多人說SU7的外觀線條流暢優雅,江湖人稱保時米。

再看看上路的實拍效果,還真有點貴氣逼人的感覺。

但是吧,你搞得這麼壕裡壕氣的,小米到底還能不能成爲年輕人的第一輛發燒的電動車?

1

先說結論,很難,很難,很難。

小米的成本和他定位的品牌調性,註定了SU7,這個屠夫不好當。

從配置信息看,小米SU7對標的是中高端轎車,供應鏈的成本能降,但是物料的硬成本很難降下來。

它堆料堆的太猛了,奔着C級車的市場,一腳剎車就衝過去了。

從小米SU7目前的參數信息來看,一個非常好的對比,就是前段時間剛剛發售的智界S7。

都是S輩的。

車身尺寸都是C級:

智界S7的Max版,長寬高分別是4971*1963*1474mm,軸距2950mm。

而根據工信部的數據,小米汽車Speed Ultra7 整車長寬高分別爲4997*1963*1440mm,軸距爲 3000mm。

這兄弟倆,基本上差不多。

三電系統的對比,雖然有些具體參數還沒曝光,但在很多方面也能對應上:

低續航版本,SU7用的是襄陽弗迪電池的磷酸鐵電池,這是比亞迪的部將。

高配版,用的是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電池包,而且有可能是定製版的麒麟電池。

智界S7全版本搭配了800V快充,小米SU7據說高配版也是800V快充,不過低配用的是400V。

再加上智駕版本堆的激光雷達。

小米汽車關鍵參數基本已經確定差不多了,這些硬件堆上去,高低配之間的差距可能比較大,低配版應該能把價格的下限打下來一些。

咬咬牙,開始的時候低配虧本賣,等產量上來之後把成本攤薄達到盈虧線,也是有可能的。

但一款中大型純電轎車,物料成本擺在這裡,再下探,也有限。

現在供應鏈的競爭程度其實已經非常透明瞭,小米這個供應鏈屠夫來了,能砍的也有限。

年輕人的第一臺車,沒準要等到紅米SU7了。

2

既然很難延續小米價格屠夫的傳統打法,爲什麼小米還是在競爭已經白熱化的電動車領域,來趟這蹚渾水呢?

其實,我覺得小米這個時候做電動車,並不算晚。

從國內市場來看,確實玩家有些過飽和了,蔚小理三家造車老勢力,加上比亞迪、上汽、五菱傳統巨頭老老勢力,還有哪吒、零跑、智己、阿維塔這些新新勢力。

還有和小米老冤家,恐怖大魔王,訂單收割機大嘴華爲。

確實,但從國內的市場競爭格局來看,不算早了,但是別忘了,電動車,還有出海這條路。

雖然小米在印度栽了大跟頭,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但是,小米的國際化,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還是做的非常兇悍的。

這是我一個越南的朋友,給我的數據:

電動汽車,絕對不僅僅是國內這點市場,如果抓住了全球化的機會,很可能是一個比智能手機還要大的機會窗口。

這可能纔是雷總,願意賭上身家,再次創業的核心原因。

日韓德,長期以來全球汽車出口的三大王。

但是,今年2023年,我們已經超過日本,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他們憑什麼站穩自己發達國家的地位,憑什麼可以給國民超高的收入維持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

行銷全世界的汽車工業,是非常重要的支撐。

今年我去越南考察了很長一段時間,韓國的車企起亞,別看在國內一般,但是在越南可以說是非常強悍地頭蛇。

投資,品牌,銷量都非常厲害。

汽車工業,是非常強大的一隻出海的力量。

而電動車這個賽道,我們是有非常大的優勢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上汽是國內整車出口最多的企業,其中賣的最好品牌的是名爵,在歐洲市場的認可度非常高。

同時,新能源車企中,比亞迪和理想出海的成績也不錯。

之前去廣州比亞迪的工廠調研的時候,比亞迪在閉門會上談過出海的一些規劃。

而理想,自從俄烏戰爭之後,中國新能源車可以說在俄羅斯賣爆了,甚至連二手車都要加價才能買到。

這些是明擺着的趨勢了。

而小米,在國際化上,靠着手機已經把第一網絡建立起來了,這是它最大的優勢。

同時,手機行業的老對手華爲,也在新能源賽道打好了樣,拿到這麼好的成績。

你大嘴做得,我雷軍憑啥做不得?

我雷中帶電,軍裡有車,是新能源的天命註定。

所以,小米肯定是要下場的。

至於小米是不是太晚了,其實小米最擅長就是在一個市場的中段切入,不管是當年的手機,還是後來拿下統治地位的智能家居。

現在入場新能源,其實也是在它的熟悉的商業路線作戰。

畢竟,太早下場,要做的技術投入和試錯成本太高了。

等大家摸個差不多,看準了再入場,是我米的一貫策略。

現在的新能源戰場,雖然很多技術方案已經比較成熟了,但遠談不上塵埃落定,各種底層技術還在探路。

智駕纔剛走了一半,雷達路線和純視覺還在吵架,超高壓快充和換電打的不可開交。

所以,小米此時進入,並不算晚。

至於後續能走多遠,能不能讓年輕人再次發燒,能不能把這燒發到全世界去,這就要看雷總水平了,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