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深圳人行道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深圳的部分人行道變得模糊、狹窄甚至好像“消失”了。 轉而停滿了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 連盲道都被碾 壓在電動車輪之下。
剩下半米的擁堵路段,路權也並非專屬於行人,而是“人機共用”——電動自行車、自行車和行人共同走在這條路上,包括逆行的人和車。
天無行人之路,行人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以應對前後左右夾擊的電動自行車。無獨有偶,電動車主和行人一樣提心吊膽。
擺地攤的人也盯上了人行道。他們簇擁在人流量巨大的街口和地鐵口,擺上一米長的出攤貨架。人越擁擠,他們生意越好。
直到人潮散去,煙火氣也飄散。次日太陽再次升起,照亮滿地的油污,讓行人無從下腳,也讓環衛工人折腰。
01
電動自行車和共享單車
吞噬人行道
現在深圳流傳着一句調侃:世上本是有人行道的,電動自行車多了便沒有了。
根據實地調研,“消失”的人行道,主要集中在地鐵口、商場外圍、學校、熱門商鋪外,佔道的主要爲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自行車、摩的、外賣騎手等等。
在這些擁擠的區域和路段,大部分沒有設置非機動車專用道。有些路段即使已經設置了物理屏障,將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分開,結果仍然不變。
我們走訪了一些社交平臺上反饋得較多的“無序之地”,部分地點場面完全能用“壯觀”來形容。
福田·華強北
圖源:萍水相逢
華強北步行街上,設置了專門的電單車停放區域,所以這片電動自行車海洋雖然壯觀,但相對來說整齊。
然而,在各大配件市場附近,臨街商鋪外的人行道上,密集停放了一排排個人電動自行車和一小部分共享單車。
這些車輛佔用了三分之二的人行道,剛好留下了盲道的寬度,勉強夠兩位行人並行通過。 車停 得 很滿,基本上沒有縫隙可以停下更多的電動自行車了,所以有的車也停在了非機動車道上。
在其他的臨街商鋪外 ,電動自行車停放在白色停車區域內,雖然密集,但基本上能夠留出盲道和人行道。
羅湖·水貝
2024.11.13
水貝的電動自行車看起來彷彿沒有一個集中的停車區域,擠滿了商場外的人行道,只留下一位行人可通過的寬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行道上停放的電動自行車應該是合規的,因爲停放在白線區域內。只不過大部分車都體型超標,超佔用了另一半人行道,甚至盲道。
擠不進停放區域的電動自行車,人從衆地停放在斑馬線與人行道入口的交匯處,有些直接停在了馬路上。
周邊的人行道上,兩邊都停滿了電動自行車,行人和電動自行車在一人窄的道上交叉對向通行。
有人騎行到一半,遇到對向來車了,還得一點一點往後倒退,直到退到一個能容納兩輛電動自行車的地方。如果雙方都不願意後退一步,那麼場面將變得僵持,也影響其他行人通過。
龍崗·布吉
2024.11.13
在布吉地鐵口外的人行道上,由於大馬路的兩側沒有劃定電動自行車停放區域, 電單車聚集在地鐵口的人行道, 越晚到的電單車, 越停靠道路中間,影響行人通行。
這片區域總共停放着五排電動自行車和共享自行車,停不下的則垂直襬放在人行道上。
車主顯然已顧不上車是否會被磕碰,只想儘快找個地方將車停下,不管那個位置是否會阻礙通行。
寶安·靈芝
2024.11.16
海雅繽紛城與甲岸村中間的這條馬路,可謂是常年擁堵,是老寶安人最害怕路過的路段。
這裡的共享單車和電動自行車停放無序、混亂, 外賣騎手騎着車扎堆在馬路上靠邊搶單,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一樣經常堵塞。
在靈芝地鐵口 ,電動自行車和行人混成一團,行人無可避免地經過這一片混亂。
不遠處的十字路口,非機動車道和行人雖然設置了分區,但人行道停上了電動自行車,非機動車道停滿了共享單車和電動自行車,而盲道還設置在非機動車道。
這裡沒有停放規則,車輛停放靠自覺,不自覺的則亂停亂放。
非機動車道的出口,被兩輛電動自行車圍住了。一位一路小心謹慎終於騎到出口的少年,徒留一臉茫然。
寶安·西鄉
2024.11.16
這個商場外面的電動自行車密度非常高,目測至少有1000輛。環商場一圈的人行道、斑馬線的出入口全部停滿,連 馬路的靠邊也停滿了一排。
行人和電動自行車出入都得顫顫巍巍的,小路難走, 圖“省事”的人直接開上了機動車道,和汽車賽跑 。
不管是行人,還是開電動自行車的人,都飽受困擾。
在“消失”的人行道上,多出了令人暴躁的不絕於耳的鳴笛,改裝過的爆亮的電動自行車“鐳射燈”,不停地攻擊路人的聽覺和視覺。
雖然,想走的話,這些路 小 心謹慎還是走得通的。但一旦從這樣的路上經過,心裡卻堵上了。
02
擺攤
入侵式佔道
在深圳,臨時佔據人行道的,還有地攤,時間還不短。攤主的擺攤時間一般從下午5點,陸陸續續到凌晨才收攤。
在五和地鐵站H口和阪田地鐵站C口,有兩條相似的“地攤夜市街“。
既然被住在附近的人稱爲“夜市”,說明已經不能算是零零散散的兩三家地攤小打小鬧,而是形成了一種大型的、長期的、固定的夜市場所。
五和地鐵口附近是龐大的城中村住宅區,人流量很大。攤販們正是抓住了這裡的人流量來做生意。
阪田地鐵口的夜市街臨近阪田的大商場,地攤的物價和種類可以說是商場食品的一種彌補,所以也擁有了巨大的人流。
一條寬6米左右的步行街,擺上了兩長條地攤,一眼望不到頭。 部分地攤還在周邊擺上了桌椅板凳,供客人在現場用餐。
在這些地攤中,帶有油煙的攤位至少佔一半,包括炒粉、油炸、燒烤等等,攤販在露天的環境下開火,油煙一直不停地蔓延上升。
確實有人靠夜市街來填飽肚子,也有人這增加了深圳的煙火氣,但並非途徑這條路的所有人都認爲這一類地攤有存在的必要。
部分人認爲,地攤佔道。原本地鐵口的人和非機動車就很多,地攤佔據了四分之三的空間,使得下班高峰期人流摩肩擦踵。
住在這一類步行街樓上的深圳人賴生生認爲,佔道影響交通先不提,擺攤如果只是賣水果、修補鞋子、手機貼膜,他們不會反感,反感的是製造油煙和噪音。
他 們感覺,這兩年隨着家附近擺攤人數的增多,居住環境也變差了,油煙和噪音影響了健康,油煙飄到他們的窗戶上,並形成了黃色的屏障,蟑螂順着牆爬到他們的窗戶。他們晚上睡覺都不敢開窗,甚至也沒辦法入睡。
“我們買了這裡的房子,又不能說搬就搬,晚上被吵得睡不着,白天凌晨五點多清潔工就出來打掃了,天天拿高壓水槍沖洗,也洗不乾淨。”
賴生生在同一個地方,2019年和2024年拍了一張地面的對比圖,越看越覺得憤慨。
事實上,這兩個地鐵站只是深圳地鐵站口“夜市街”的其中 一個縮影。現在,被擺攤影響了人行道和個人生活的,遠遠不止這兩個地方。
03
“鬼打牆”式的
人行道路權爭論
這 兩年來,總有人在不停地 感慨 : 真懷念以前的深圳——電動自行車不多 、 擺攤的也不多 ,人行道又寬敞 又幹淨 。
我發現,在相關局中人的描述中,人行道的消失,彷彿陷入了一種鬼打牆的邏輯。
行人抱怨,電動自行車開到人行道上,時不時就發出嗶嗶嗶地鳴笛,導致行人走路像小偷一樣,需要左顧右盼,小心翼翼,以防踩到地雷。
開電動自行車的人則反駁,沒有非機動車道,只能走人行道。鳴笛是爲了提醒行人,後方有來車,請注意避讓。
一些地方已經將非機動車道單獨設置在人行道旁側,並用鐵欄杆隔開。然而,沒有人遵守,行人走在非機動車道上,電動自行車開在人行道上。
但他們又要互相抱怨:雙方都不遵守交通規則。
根據官方數據,深圳現在的電動自行車保有爲550萬輛。打不過就加入的人也越來越多。
由於開上機動車道的電動自行車越來越多,受此困擾的機動車主業越來越多,開車的體驗感下降,他們轉頭加入了電動車羣體,短途出行的時候,也開上了電動自行車。
不可否認,電動自行車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便利生活,畢竟短途距離開起來方便,不怕堵車,也不用困擾尋找停車位,停車也免費。
但轉變成行人視角時,他們又害怕“自己”。有人說,現在出行不是開電動自行車,就是開汽車,不敢在人行道上走路了。
“幾年前下班後還能在人行道跑步鍛鍊,現在走路都不敢了,小命要緊。”
機動車主、非機動車主、行人,深圳人在這三種身份中互相轉變,總會成爲其中一個受益者,和另外兩個的受害者。
這也是這個問題一直被反覆提起,但一直沒有改變的原因,因爲每次只要提到這個問題,總有人代入了受害者的價值判斷,來進行一些“道德綁架”:
“買不起機動車的人,不配開電動車嗎?買不起電動車的人,不配走路嗎?”
而不是抱着互相體諒的心,就事論事,去遵守交通規則,走該走的路。
需要佔用人行道的時候,也能尊重原本擁有這條路的人。 不超速、不衝撞、不故意阻擋人行道,予他人方便,也是在予己方便。
我想起之前住在五和的時候,每天上下班往返地鐵站,總得經過一段又亂又擠的人行道。
眼睛看到的是摩的的雨傘棱角尖銳地橫亙在半空,共享單車和電動自行車亂糟糟地堆放着。耳朵聽到的是擺攤的喇叭在循環叫喚,電動自行車不斷鳴笛催促,周邊還有挖地鐵線路時重型機械的滾輪聲。
當下感覺,這輩子也就這樣了。遇到的每一個人,沒有誰願意給對方一個好臉色。我也無法控制地變得暴躁和鬱悶,時常想找個壞情緒的發泄口。
直到後來搬走,去到一個遠離電動車和地攤扎堆的地方,我的心情才平靜了下來,也才反思人作爲環境的產物,在那樣的環境和氛圍下,不可避免被傳染了戾氣。
而我們的社會,不應該有太多這樣的戾氣。
備註:文中人物爲化名。
文丨白粥
部分圖片來源ShenzhenWeekly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發佈
轉載需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