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還尿牀怎麼辦?醫師:適時就醫改善症狀 、建立自信

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張藝馨建議,如果孩子上國小後仍有持續尿牀狀況可適時就醫。(曹婷婷攝)

讀小三的宥宥幾乎每天尿牀,反觀5歲妹妹早已經不會尿牀,媽媽每天疲於洗被單,只好帶他到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就醫,經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張藝馨診斷,發現宥宥是原發性單一症狀尿牀,經過持續6個月行爲治療及藥物治療後,現在尿牀症狀已獲得改善,持續於張醫師門診追蹤。

「一個禮拜7天,他每天都尿下去,半夜特地叫他起牀尿尿都叫不醒,牀單被子洗到都來不及幹,講都講不聽!」臨牀定義「尿牀」是5至6歲小孩,仍然持續每月有2次或2次以上在夜間尿牀;或6歲以上小孩,仍然持續每月有1次或1次以上在夜間尿牀,但多數家長都認爲,「長大就會好了」。

但果真如此嗎?根據國內外統計,7歲孩子約有6-10%尿牀,這些孩子中,每年大約15%孩子會自行痊癒,國小畢業時,這些尿牀的小朋友中大約還有約2%仍會尿牀,甚至大約0.5~1%的人超過15歲甚至成年,仍舊爲尿牀所困擾。

雖然的確有部分小朋友隨着年紀增長,尿牀就改善了,但也有人遲遲沒有好轉,尤其,每週會尿牀超過4次的小朋友們。醫師建議,如果孩子上國小後仍有持續尿牀狀況,家屬可以考慮帶小朋友到兒童腎臟科門診評估,適時就醫不但能找出問題,改善症狀,對於小朋友的心理髮展與自信建立,都有顯著幫助。

張藝馨指出,膀胱是人體發育最晚成熟的器官,平均約要到六、七歲後纔會有較精準控制,這也就是爲什麼尿牀治療指引都建議六歲以上再開始尿牀治療的原因。小朋友尿牀的主要可歸爲夜間多尿症、膀胱容量變小跟睡眠覺醒異常,若孩子出生後尿牀現象一直沒停過,稱爲「原發性尿牀」,如中間曾有六個月以上沒尿牀,後來又再發生尿牀的現象超過一個月,稱爲「次發性尿牀」。

一開始還是先從行爲治療開始,建立較好飲水習慣(白天多喝,睡前兩小時不喝水)、正確小便姿勢(用小板凳腳踏實地尿尿)、預防便秘、睡前排空膀胱等,確實調整生活細節,有時對尿牀就有不錯效果。若行爲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上藥物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