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茲訪中 學者:中德皆尋求改善雙邊經貿關係

德國總理蕭茲於14日至16日訪問中國,學者認爲,中德皆尋求改善雙邊經貿關係。(示意圖/shutterstock)

德國總理蕭茲於14日至16日帶領商務代表團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期間將會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強。學者分析,德國企業界仍將中國視爲主要市場,中國因美日技術封鎖而尋求德國的技術與資本,雙方對改善經貿關係皆有需求。

美國之音報導,這是蕭茲當選德國總理後第二次訪中。雖然此訪聚焦經貿合作議題,但也將涉及當前地緣政治局勢。蕭茲預計將到訪重慶、上海、北京三座城市,並在上海一所大學發表演講。陪同蕭茲出訪的包括來自西門子、拜耳、賓士、BMW和蒂森克虜伯集團(Thyssenkrupp)等德國企業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長等高層。

此次中國行也是繼2023年7月蕭茲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推出首份闡述德國對中「去風險」政策及立場的《中國戰略》文件後,蕭茲首次率團訪中。此訪如何影響新形勢下的中德關係,備受外界關注。

報導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表示:「德國企業界是中國的主要投資者,並且將中國視爲主要市場。德國企業界相信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將持續帶來收益。因此,德國仍然渴望與中國合作。」

莊嘉穎認爲,德國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看法,即經濟交流和共同繁榮可以改善與中國和俄羅斯等威權國家的關係。直到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前,德國對俄政策取向也都基於這一看法。

事實上,在後疫情時代恢復和改善中德經貿關係,不僅是德國的需求,也是中國的需求。中國如今面臨美國和日本等國的技術封鎖,使得這種需求比以往更加強烈。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首席經濟學家曾林(Max J. Zenglein)表示,相較其他西方大國,「德國對中國而言,仍然是一個關鍵的、相對開放的技術和資本來源國。」

曾林認爲,德國應該利用其在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關係中發揮特殊作用的優勢地位,在此次訪問中推進德國在中利益,解決德國企業在中經營面臨的歧視。中國德國商會的調查稱,三分之二在中德國企業表示,他們面臨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導致其成本升高和利潤降低。

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首席分析師葛倫柏格(Nis Grunberg)指出,習近平的「權力建立在經濟將繼續增長併爲民衆帶來普遍繁榮的承諾之上。爲了保持經濟穩定並進一步發展,中國仍然需要德國企業在內的外國公司。」因此,爲德國企業界在中興業創造良好條件是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