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榮 擺盪在中美間的遊牧臺商

嶽豐集團研發長顧英明(左起)與副董事長林森福、董事長葉春榮、財務長蔡瑞華合影。圖/李書良

葉春榮小檔案

嶽豐大事紀

去年12月中美兩國元首於阿根廷習川會」達成貿易休兵共識,一般認爲美方不會再對進口自大陸價值2千億美元的商品進一步加徵關稅未料今年5月初,美國總統川普突發推文,美方不僅上調稅率至25%,中美高層第11輪貿易談判也未能打開僵局,連同急如驟雨而來的華爲封殺令,讓全球市場一下全傻了眼。 縱橫商場30年、生意涵蓋美中臺三地的3C電源與網路線材大廠嶽豐集團董事長葉春榮指出,中美貿易戰再掀波折讓所有人措手不及,他預計全球經濟成長將趨緩,因此嶽豐除了計劃將部分大陸產能轉回臺灣之外,也轉至東南亞南美洲廠做因應

生產傳統連接線材起家的嶽豐科技,從10多年前就開始力謀轉型,先後併購美國實體通路商Prime Wire&及Cable電商平臺Monoprice,順利整合線上線下通路打入美國市場。面對車聯網與5G時代到來,嶽豐目前致力發展車用與5G相關線材。

特別是2016年11月9日,川普在全球驚呼聲中當選美國總統的同日稍早,人在美國的葉春榮剛決定以4千萬美元100%收購美國Monoprice。而在10年前,嶽豐已先收購美國Prime,完成葉春榮希望「自產自銷」的想法,在併購Monoprice之後,更大幅推升嶽豐在美國市場的銷售。

以併購Monoprice爲例,葉春榮指出,除了擴充新產品,過去嶽豐爲Monoprice代工的產品滲透率低於10%,但收購後平臺產品有超過六成(線材約50%、轉接頭近20%)與嶽豐業務相關,可轉由嶽豐發包衛星廠,拉擡獲利率

併購美企 尋求轉型機會

同時,這兩次收購讓嶽豐從「中概股」再添上「美概股」色彩,股價在2016~2017年大漲數倍,2018年嶽豐EPS新臺幣2.8元中,就有2元來自美國市場的貢獻。

嶽豐約20年前就開始轉型,當年很多臺商還沉迷在大陸市場提供的低廉人力、土地等紅利,拚命擴充生產線,但葉春榮認爲這非長久之計,必須轉型以未雨綢繆,因此開始關注在美國的併購機會。

「比規模和成本,終有一日我們會拚不過大陸人。」葉春榮說,當年Monoprice包括B2B和B2C有18萬客戶,B2B還是專做公家機關和學校的生意。今天嶽豐在美國賣得最多的產品之一:3D列印,去年就賣出7萬多臺,大人小孩都愛玩

葉春榮表示,收購Prime與Monoprice的過程中,他不斷向美方強調,嶽豐是要買來經營,不是要買來賣的,這說法最終打動對方。他認爲,許多臺商收購外企後經營卻不如人意,主因之一是收購後就急着把外國負責人換掉,但這不一定是良策。Prime被嶽豐收購時的總經理現在還在位子上,「我的薪水乘3都沒他高」。

車用零件 打入日系供應鏈

隨着車聯網與5G崛起,葉春榮表示,現在影音傳輸還不夠快且容易受到干擾,嶽豐與日本業者合作開發車用高頻影音傳輸線,去年由無錫廠生產交貨,打入三菱(Mitsubishi)及日產(Nissan)等日系車廠供應鏈。嶽豐前年也加入由電電公會成立的V-Team(臺灣車輛系統整合聯盟),共同尋求探索自動駕駛、車聯網與電動車等汽車電子創新領域的商機

如今在中美貿易戰火下,臺廠要如何求生存?葉春榮說,25%的關稅將讓中小臺企難以支撐,「你想,搬家都很累了,搬廠房怎麼可能簡單?即使到別的地方重新設廠,光申請牌照建廠、找相關配套鏈,到正式量產,花三年要不要?根本是緩不濟急。」

兵分兩路 降低陸廠供貨

由於貿易戰前景不明,嶽豐決定先將臺灣的產能擴張,並另租現成廠房增加生產線。葉春榮說:「如果自建新廠房,所耗時間太長,再說你怎麼知道說不定他們之後又和好?這樣就浪費了。」

另外,嶽豐目前正在菲律賓廠廣招工人,並將臺灣做好的半成品移往加工。同時,嶽豐於南美洲的供應商能提供七成美國訂單量,兵分兩路減少大陸廠出口美國的貨量,滿足美國客戶需求。至於被迫減少的大陸廠產能,嶽豐將積極拓展東南亞與歐洲市場來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