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川:官方姿態太強勢 讓人無法認同

衛生署長葉金川27日接受專訪,對政府處理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看法,也直言在這種非常時期,大型集會活動應避免,否則臺灣會成爲第二個大邱。(黃世麒攝

圖爲嬌生疫苗。(美聯社

圖左起爲AZ疫苗、輝瑞疫苗、莫德納疫苗。(陳信翰攝)

編按:今年5月新冠疫情大爆發,確診病例快速破萬,死亡案例超過260人,臺灣公衛體系正面臨歷史性的崩塌危機,中央指揮中心宣稱的各項「超前部署」頻頻失控,在防疫形勢危急的關鍵時刻,本報特別專訪兩位曾經主管全國防疫政策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楊志良,請他們就當前政府處理疫情快篩、廣篩國際疫苗採購、民間捐贈疫苗、國產疫苗研發、防疫策略等措施,進行權威性的政策檢視並提出建言

國內疫情嚴峻,疫苗是解方,但疫苗該如何籌措,各界吵成一團。前行政院衛生署長葉金川強調,當前防疫情勢非常嚴峻,政府和民間應該一起合作,儘快買進歐美藥廠疫苗來使用,才能避免大量死亡及重創臺灣經濟。但他看到,民間慈善團體或企業要幫忙購買疫苗,政府卻設下八大關卡,感覺就是在刁難,「官方姿態強勢,讓人無法認同」。

國產疫苗當做備援 猶如軍購F16戰機沒打仗

對政府預定在國產疫苗做完二期試驗後就緊急授權使用,並計劃7月開打,葉金川說,這樣雖然合法,但民衆信心不足,屆時會去打的人恐怕不會太多。他認爲,國產疫苗應扮演「備戰品」角色,即使最後沒用到多少,也沒關係,就像是「我們花了很多錢買F-16戰機,但也沒有打過一次仗」,是一種「買保險」的概念

針對近來政府採購疫苗、國產疫苗、民間捐贈疫苗等議題處理失當廣受爭論,葉金川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解析其中癥結,並提出具體建議

關於政府採購疫苗的議題產生這麼大爭議,主要是因爲政府向國內高端及聯亞兩家疫苗廠下訂1000萬劑,先前也已向國外大量購買,如果最後打不完剩一堆,怎麼辦?

這讓我想起2008年時,國際發生H1N1疫情,當年8月,臺灣出現第一個案例。在國外發生疫情幾個月後,臺灣也很緊張,當時我當衛生署長,決定要買疫苗,而國光生物科技能力做,政府5月就先下訂500萬劑,之後他們纔開始生產。因爲H1N1和流感有點像,當時國光不需要經過三期試驗就可以生產疫苗。

政府向國光買疫苗,然後就有人說「國光是國民黨政府的」,造成一些人不願打。後來楊志良當衛生署長,政府又向瑞士諾華藥廠買了500萬劑H1N1疫苗。不過國光在當年11月就交貨,最後用了400萬劑;而諾華藥廠卻到隔年2、3月才交貨,只打了100萬劑。

我要表達的是,向國外買疫苗不是件容易的事,從下訂到交貨來臺,可能疫情都已經過了。現在臺灣疫情嚴峻,還是應該買進大量歐美疫苗,因爲像莫德納或輝瑞BNT疫苗防護力都超過94%,這些疫苗可避免大量死亡及經濟受創,而買疫苗的錢絕不會比政府投入2100億元紓困預算還多。

舉例來說,以色列去年就不惜以高於市場行情價格搶貨,用疫苗換經濟儘速重啓。而韓國三星想爭取爲美國莫德納疫苗代工,他們是由總統文在寅出面跟美方交涉後才成功,因此得以就近取得疫苗。

依臺灣目前的疫情,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期待國外採購的疫苗如期進口。但是,即使如此,也要再等3個月,疫苗數量也不會達到羣體免疫的水準。把國產疫苗當做備援,恐怕是遺憾、無奈下的最後手段。

羣體免疫差一大截 臺灣需求量最少3千萬劑

而多買一點國外疫苗,讓每個人都有選擇國產、國外疫苗,是去除國人猜忌和疑慮的方法,即使最後有過剩,但普羅大衆都能受到保障、沒有被強迫,起碼的尊重能夠保住,是最好的結果。

進口歐美疫苗方面,全球疫苗平臺COVAX只會提供各國10%人民所需的疫苗,以臺灣2300萬人、每人打2劑,共要4600萬劑,但COVAX頂多提供460萬劑,加上美、日的少許奧援,其他都要我們自己想辦法。臺灣要達成羣體免疫,至少要7成約1500萬人打過疫苗,需求量是3000萬劑,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差一大截。

爲何政府要一直擋 不該把民間助力當對手

臺灣購買歐美疫苗,民間團體企業界人士,如郭臺銘佛光山慈濟等,都相繼表達意願要幫忙。但我們看到中央指揮中心的態度,就是設下八道關卡,這讓外界不解的認爲,「到底發生什麼事,爲何政府要一直擋」?

臺灣現在要購買國外疫苗或幫歐美疫苗代工都不容易,但還是要努力,最後即使爭取不到,人民也會原諒政府。但現在政府不夠力,民間要來協助,政府又將民間視爲對手,不但設下限制,態度還很強勢,這是刁難,做得不漂亮。

在爭取國外疫苗上,如果我具有決策權,或許也會提出那八項要求。但態度上,政府和民間是一體的,當民間想幫忙,政府應該派人和他們一起工作,努力協助把事情完成,而不要讓人覺得一直在擋。

至於國產疫苗,確有必要,因爲向國外買疫苗,不但價格貴,等到送來時,疫情也過了。就像之前H1N1疫情,國光疫苗就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新冠肺炎防疫也需要民間疫苗廠加入,這是「買保險」,以防國外疫苗進口不如預期。

沒能力做三期試驗 WHO認證通過疫苗僅6支

世界大疫苗廠都是資金雄厚,有人說,以臺灣現在幾家疫苗廠規模,根本沒有能力完成三期試驗並正式進入生產。但我要說,全世界有200多家疫苗廠,現在獲WHO認證通過的疫苗僅有6支,絕大多數國家生產的疫苗都尚未通過認證,韓國、日本及臺灣都名列其中。

現在各國都需要疫苗,WHO正在討論「免疫相當性研究」議題,也就是各國的二線疫苗廠,只要做完二期試驗,保護力達到一定程度,不用做三期試驗,也可以通過認證。這是「有比沒有好」的概念,也是解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種方式。

疫苗做完二期試驗,安全性就沒問題;但做完三期試驗後,才能真正確定是不是有效。國產疫苗如果只是做完二期試驗,依法政府是可以給予緊急授權的,但合法不等於合理,大部分民衆仍不敢打。

我建議政府將國產疫苗定位爲「備戰疫苗」,最好大家都不須要使用未進行三期人體試驗而被國家緊急授權使用的疫苗;但萬不得已時,它也要能派上用場。如果最終國產疫苗沒被使用或被用得很少,那也沒關係,就像「我們花大錢買F-16戰機,也沒有打過一次仗」,但戰機還是要買,以爲最壞狀況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