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森山守護手繪溫度

電影看板畫師森山。(本報資料照片

「只要想畫,總是有辦法。」同樣習慣在風中作畫,現年74歲的電影看板畫師謝森山,數十年來從沒有一天放下畫筆,年輕時爲了更上層樓,竟從桃園腳踏車臺北西門町,用手電筒照着電影街的看板摸索研究,徹夜未眠,如此不斷精進,不但闖出一片天,更被文化總會列爲臺灣工匠人之一。

謝森山1946年生於臺中,後搬遷至桃園,小時候經過桃園大廟景福宮」旁的「小西門町」,看到戲院前的手繪看板,總是流連忘返,心想:「如果這些看板是我畫的該有多好。」從此立志當一個電影看板畫師,15歲進入東方廣告學徒,開啓長達半世紀的風中畫師之路。

也是謝森山有天份,別人3年4個月才能出師,他竟然2年就出師,獨挑大樑,當時的電影看板由數塊180公分見方木板組成,有時會用到20片以上,畫師必須先在板上打格子、畫輪廓分色,最後再依原圖繪製。謝森山說,這些基本功多半沒多久就能熟能生巧,差別就在立體感人物神韻的掌握。

光影最重要,光影的細節不足,連衣服看起來都會軟趴趴,色彩也出不來。」謝森山說,電腦輸出也許精確無比,比真實還要真實,但手繪的筆觸就是不一樣,「那個溫度及感受,是電腦無法取代的。」

謝森山至今難忘17歲那年,和師兄兩人從桃園騎着腳踏車到西門町,然後拿着手電筒照着電影看板,分析臺北畫師的風格特色,好幾個晚上如癡如醉,一點都不想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