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記者體驗360行|寒潮下的暖流——新華社記者到北京供熱一線當學徒
新華社北京1月27日電 題:寒潮下的暖流——新華社記者到北京供熱一線當學徒
新華社記者田晨旭、王修楠、王普
1月底,一場寒潮不期而至。北風呼嘯之下,北京最低溫已來到零下10攝氏度,千家萬戶的溫暖令人牽掛。記者來到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花市東街的虎背口供熱服務站,向這裡的運行保障工穆佳碩“拜師”,以“助手”身份體驗一天供熱工作。
“來啦!快進屋吧,裡頭暖和。”短暫寒暄後,穆佳碩領着記者戴上安全帽,穿上工服,沿着樓梯向地下一層的熱力站走去。
“我看咱附近有明城牆遺址等知名景點,在這工作很賞心悅目吧。”聽到記者的提問,穆佳碩笑了笑說:“我們每天挺忙的,平時也顧不上欣賞它們。”
接着話頭,穆佳碩介紹起他所在的供熱服務站。虎背口供熱服務站隸屬於京能集團所屬北京熱力東城分公司建國門中心,管理着約330萬平方米供熱面積內的58座熱力站與1.16萬戶熱用戶。而員工們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各熱力站、二次供熱系統及樓內公共供熱系統的巡視檢查、設備檢修、供熱運行服務等。
寒潮到來,包括虎背口熱力站在內的北京各供熱單位在保證系統安全運行的前提下最大出力供熱,根據戶外溫度動態調整供暖溫度,確保居民家中溫度達標。而對於供熱一線員工而言,這意味着24小時的值守和每天4次以上的設備巡查。
“這是壓力錶,這是溫度表、這個表記錄的是補水量……”行走於各個設備之間,穆佳碩一邊指導着記者查看各項參數,一邊教記者將看到的參數記錄在值班日誌上。約莫20分鐘,巡檢結束,各項參數處於正常範疇,設備運行平穩。
走出熱力站,穆佳碩帶領記者回到他的工位。在電腦屏幕上,一個名爲“虎背口採暖系統”的界面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
“這是我們的智慧供熱平臺操作界面。”穆佳碩向記者介紹,自2023年起,虎背口供熱服務站啓動了智慧供熱改造,熱力站實現了遠程調控、定時巡視。
說話間,穆佳碩帶着記者又奔向了下一項任務:入戶測溫。
點溫槍、熱成像儀、扳手、一字改錐……帶着齊全的裝備,記者跟隨“師父”來到了東花市北里中區的張先生家門口。
“您好,我們是熱力公司的,來您家測一下暖氣溫度。”張先生開門後,穆佳碩向其出示工作證,說明了一行人的來意。
戴好鞋套,步入戶內,記者在“師父”指導下,利用點溫槍查看供熱立管以及散熱器溫度。而穆佳碩與另一位同事則利用測溫儀對用戶家中進行多點測溫。
“張先生,結合各項檢測,您家的室溫達標,請您在這裡簽字確認。”乾淨利落地完成檢測、客戶確認等工作,記者與穆佳碩同張先生告別,起身前往下一戶進行測溫。
“馬上春節了,能休息幾天嗎?”行走途中,記者好奇地問。
聽到這個問題,穆佳碩說道,爲保證居民溫暖過節,服務站春節期間也要有人員在崗。從2016年入職到現在,他和同事們已經堅守了9個春節。
“看着周圍小區裡家家戶戶吃着團圓飯,說一點也不羨慕那是假的。但是轉頭想到我們爲城市溫暖做出的貢獻,內心又覺得特別充實。”說到這,穆佳碩向記者展示了多年來不同用戶發來的新年祝福,字裡行間有感謝、有祝願、更有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們爲他們穩定輸送‘暖流’,他們回饋以節日的‘溫度’,這樣‘溫暖’的互動,何嘗不是堅守崗位最好的慰藉呢。”穆佳碩說。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一天時間內,記者在“師父”的指導下完成了巡檢與入戶測溫的全部任務。落在登記表上的,則是一串串達標的溫度。臨別時,穆佳碩囑咐記者打一個“小廣告”。
“春節期間,如果大家發現家中散熱設施出現跑冒滴漏的情況,可通過供熱管家電話、‘北京熱力客戶服務’微信公衆號、96069全市供熱服務監督電話反饋情況。我們將24小時值守,陪伴大家度過一個溫暖的新年。”穆佳碩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