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成「新常態」 美教授在臺大公衛坦言:學生迴歸校園是大挑戰

新冠肺炎已成「新常態」,臺大公衛要與美加大柏克萊分校合力科技防疫。(圖/翻攝臺大公衛直播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表示,若大學秋季持續線上授課,將停發留學生簽證,已入境者也需離境,讓許多大學紛紛擬定應變措施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衛學院院長呂淳祺今(14)日出席臺大公衛學院抗COVID-19說明會表示,現規劃藉助科技防疫,讓4.5萬名學生回到校園,目前傾向採唾液測試與合併檢測,但他也坦言,這會是一大挑戰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再升溫,截至7月12日,全球確診數已破1290萬人,康復率也從原本的近60%再度下降,尤其美國仍有多州疫情嚴峻。臺大公衛學院陳秀熙副院長表示,美國6月28日起,至少有16周暫停社交解封,而全球尚有33%的國家解封指數大於1,多集中在美國、南印度中南美洲等,不適合對其開放邊境

出身臺灣的呂淳祺(Michael Lu),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首位華裔公衛學院院長,他於6月30日抵達臺灣後,先完成14天隔離檢疫,出關第一天就至臺大公衛學院分享科技防疫建議,以及臺美未來的合作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逆勢上漲,下週恐有1450萬人確診。

呂淳祺演講一開始就提到,他以身爲臺裔美國人爲傲,新冠疫情延燒至今未歇,代表大流行已成「新常態」,在與疫情共處的社會中,公衛不能像開關一樣,只有在需要時纔打開,更不能只靠邊境管制就能解決,因此需要技術創新與各界專家合作,才能讓民衆在防疫的不便中,兼顧日常生活。

呂淳祺說,加大柏克萊分校有4.5萬名學生,逐一檢測曠日費時,現規劃透過區塊鏈系統,用最少的人力,主動掌握所有學生的健康狀況,並評估檢測唾液、基因編譯等可行性,但目前看來,準確度有待加強。

除了主動監測外,加大柏克萊分校也有環境消毒、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積極作爲,並規劃透過大數據手機定位,追蹤學生的活動軌跡,以期在疫情發生後,及早找出個案並防堵社區傳播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衛學院院長呂淳祺至臺大公衛演講。

臺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說,臺大未來將與加州柏克萊大學合作,成立健康加速器,希望能效仿冰島用科技引導國家防疫。他表示,冰島36萬人口中,已有1/6人完成檢測,該國政府還會幫每一隻病毒訂性,找出生物傳播源頭

詹長權感嘆,臺灣與冰島在新冠肺炎防疫的成績均傲視國際,但臺灣檢測量太少,以致數據不足。而冰島除了規劃對全體國民做檢測外,在邊境防疫也是採全數篩檢測策略,6月15日起施行1個月,在3萬名入境人口中,只有12人驗陽性需隔離,其餘99.5%直接放行,提早促進經濟活絡,呼籲臺灣也應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