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館裝修+老館保護,碑林博物館敲定明年全面開放
作爲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正經歷着建館以來規模最大的擴建提升動作,將通過原址向北擴建一座新館,使展陳面積相較原來增加三倍。
而如今隨着多個建設節點達成以及內部效果圖釋放,其新館的神秘面紗得以揭開……
碑林博物館改擴建效果圖
現有資料顯示,博物館擁有館藏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組134件、一級文物535件,涉及石刻文物面積超過4000㎡。
不過,受制於館區面積限制,實際對外展示石刻面積僅1000餘㎡,諸多珍貴藏品難以展示,且包括文物保護、遊客服務等工作的實施無法得到保證。
2007年,國家文物局批覆西安碑林發展整體規劃,博物館佔地規劃面積予以擴大;2017年,省市兩級均提出實施博物館改擴建,2019年8月前期徵收工作啓動,而後對北擴地塊完成考古作業。再至今年8月,改擴建主體結構實現封頂。可以說,今年對碑林改擴建是極其關鍵的一年。
碑林博物館改擴建新形象 圖©陝建三建
結合最新航拍畫面,新館區中央大廳與兩側九宮格碑樓對稱佈局顯現,施工已轉入外立面幕牆安裝、內部裝飾裝修階段。
同一時間,老館區亦啓動古建築羣的單色油漆保護工程。該工程對館內一至七展室、老石刻館等古建窗戶、門框、屋檐、廊架等構件,所存在的油漆退色、起翹、龜裂、剝落,以及油漆層大面積脫落、空鼓等現象,開展單色油漆保護施工,力爭還原原有歷史風貌。
老館區保護修繕工作
再聚焦於新館區部分,主體大部位於現狀博物館以北,佔地2萬餘㎡、總建面約7.1萬㎡,分爲東、西、北三個區域。
整體工程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崔愷院士團隊設計規劃,由內核區、外周區和地下環廊組成,繼承了碑林自宋代以來“廊廡環繞,碑亭居中”的空間佈局,織補於老城肌理之中,融入“一廟三學”和“一街三巷”的歷史格局。
改擴建組成部分示意
其中,北區此次新建地上1層、地下3-4層博物館建築,涵蓋展陳區、學術交流區、數據中心、車庫、藏品庫等板塊。
根據規劃,核心展陳空間主要分佈在地上一層到地下二層——地上一層擬設置碑林博物館珍品展,地下一層呈現集展廳與教學互動於一體的碑林文化歷史展,而中古碑誌與絲綢之路展、昭陵六駿專題展等主題展陳區被放置在地下二層空間。
新展廳可將館藏“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多寶塔感應碑”等國寶級文物集中展示。
新館區內部效果方案 圖©陝建三建
東、西兩區則分別新建地上二層建築,功能涉及培訓中心、導覽中心、文創展示銷售中心、非遺傳承區、休息區、諮詢中心、書法展示及交流中心等。
此外在前期開展的項目北區工程遺址聯合考古發掘工作中,還首次發現了隋唐長安城皇城中的太廟類建築基址。遺址規模宏大、瓦件厚重奢華,加之出土的黑、白牆皮等,更能凸顯出宗廟建築的重要性,爲隋唐長安城的研究、保護和展示提供了極爲珍貴的實物資料。
考古專家傾向認爲碑林博物館北部區域就是隋唐太廟建築所在地,因而經文物部門論證,新館的設計圖紙進行了局部修改,對發現的建築遺蹟採取有效保護,預期或將原址展示。
新館區室外空間效果 圖©陝建三建
擴建完成後,碑林博物館展陳面積較原先增加三倍,文物展品增至1400餘種,8000餘方碑刻將通過墓誌碑館、石刻藝術館等系列展館分門別類展出。
站在古都核心區風貌角度,新館區的加入能夠更加註重體現碑林博物館與西安文廟、明城牆等文脈的整體性,凸顯碑林文化的價值和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工藝方面,其建築幕牆、屋面等材質選取同樣頗爲考究。
像是下沉式環廊中採用的深灰色水墨紋理效果UHPC掛板裝飾,表面模擬碑石文字採用隨機排列不統一圖案,與對側仿夯土機理混凝土相呼應,完美呈現了在千年黃土地中開鑿出的青石碑刻文化。
屋面則是以銅鋁複合板瓦爲主要材質,碑樓分別使用金屬銅瓦和玻璃幕牆等現代材料,環繞主體的裙房和東西兩翼的附屬用房,採用金屬瓦屋面,與博物館“外套”和“內搭”的立體渾厚佈局相稱,既突出歷史文化,又融入現代時尚。
最後關注到新館區開放時間。按照館方披露,新老館全面開館節點確定在2025年,另外在8月完成結構封頂之時,還曾透露出力爭實現今年底局部開館的目標。
可以預見,待這座“華夏藝術聖殿”以全新面貌呈現於世人之後,在給予遊客更好體驗的同時,文物也能受到更爲妥善的保護,且更進一步彰顯了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