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陳皮:花上千元買一斤陳皮,到底值不值?

經常有人問老李,花上千元購買一斤新會陳皮,究竟值不值?

對於一般人來說,判斷某個產品“價格”值不值得時,一方面是根據自己錢包的購買力,另一方面是來自於各平臺上商家的關於這個商品的售價信息,還有一方就是自己對這個產品的認知。但往往方面“一”和“二”,是我們判斷價格值不值的最直接標準,但而產品的真正又在於最後一點的“認知”上。

在新會陳皮價格方向的判斷上尤其如此。近日有部分讀者來問老李一些某個產區某個年份的新會陳皮價格如何,品質如何的問題等問題,併發來一些圖片,讓老李看看是不是梅江皮、是不是東甲皮、是不是雙水皮之類的問題。誠然,老李並不能看圖就辨識出哪個具體的田地,哪怕送到嘴邊目前也不具備這判斷能力,充其量就是幫忙看看是不是茶枝柑皮、有沒有造舊等痕跡罷了。

話說回來,在新會區域內,每個鎮街村落的產區陳皮,都有其對應的市場價。可以這麼說,如果某個皮的產地信息是真實的,那麼老李是知道核區價格的區域分佈,在拋開種植技術和後天陳化差異的基礎上,每個產區的確存在自身的合理價格區間。本文就在此基礎上,針對“值不值”的問題展開說說。

讀者朋友問

一、“產地”的貴,值不值得?

業內一直有一句話,就是“種在梅江塞口圍的柑樹,不管你拿它的果皮做工藝皮還是傳統陳化皮,它都值那個價格”。

而“稀缺”往往能得到價格上的充分體現,市場不缺某些產品一旦打上“稀缺性”的標籤,其用途就不單單是“食品”的屬性,還有可能賦予了“金融”的屬性,或者某些圈子身份的屬性。

在老李的圈子中,每年都不乏一些朋友會定時定點地到梅江村塞口圍包果園或者包樹式的搜刮新皮,雖然塞口圍的新柑果皮價格,是方圓幾公里新柑果皮價格5到10倍以上,但仍然樂此不疲地每年到此一遊。

那麼就有讀者來問了,用幾十萬元採購的幾百斤新果皮到底值不值得呢?

新會地區新種植的新會柑

如果是個體食用的需求上來說,那肯定的“不值的”,因爲在水土條件、種植管理等大背景相似的條件下,梅江塞口圍的果皮品質或者是風味,不會出現跟價格一樣的正比,那就是消費者支付額外的價格,並不會跟與陳皮的品質呈現正相關。

恰恰相反,價格差異的部分更多體現在土地成本、稀缺性等體現(老李以往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因爲地租、管理等成本引發果園之間價格的差異,在此不再重複敘述)。即這些買家的目的不是單純地自己收藏,而是爲了其付出對應的圈子和身份需要必須要拿到塞口圍的貨,那就是非常值的。

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不就是一個果皮嘛,值得花費上百萬的資金去炒作麼?甚至很多人認爲他們是錢多人傻。其實老李的這些朋友都屬於某個領域中首屈一指的頭部佼佼者,他們需要的不單單是一片明碼實價的果皮,而是他們來到塞口圍辦事的痕跡和證明。

一片塞口圍果皮的背後不單單是作爲果皮的本身,而是這個行爲給操盤者帶來的是哪個程度的利益,老李相信任何一個能砸一百幾十萬去買柑皮的人都不會是傻子,而判斷值不值得,應該是拋開嘴巴上的需求後轉向更深層次的需求。

梅江塞口圍的柑園

二、“口感好”,就值得買嗎?

“口感”在一定程度上一個“僞概念”,因爲每個人對於“口感”好壞的評價,都是主觀的,正如同一片新會陳皮,有些人認爲其口感的關鍵是“甜味”,有些人認爲是“香”,也有認爲“苦澀”或者“酸”纔是好的,所謂適口爲珍,如臭豆腐和榴蓮的道理,有人吃起來饕餮美食,有人則避之則吉。

目前影響新會陳皮“風味”和“口感”的因素,主要分爲“先天”和“後天”兩大部分。

“先天”部分主要是種植的水土條件、種植技術、柑園管理、採摘時間差異等造成柑皮中揮發油、生物鹼以及糖類物質的差異。新會陳皮的原材料“新會柑”作爲一款農產品,其先天種植的因素必然影響掛果的質量,老李在近年來走訪也發現,同一個水土片區中,不同耕作辦法和精細度下出品的柑果,有着截然不同的陳化味道呈現。

老李認爲,個人對於新會陳皮的口感偏好並沒有對錯,但如果把“口感”作爲判斷標準,那就容易走進“死衚衕”。例如有些朋友遇到某款陳皮時初喝便覺得非常驚豔,但回過頭再找商家購買時卻找不到同樣的味道,所以把這個商家定義爲“作假”,殊不知同一個商家的同一個年份會有不同批次的皮,從採摘的果期到陳化的倉儲條件可能都有差異,從而導致最終呈現的味道有不同。

與茶枝柑十分相似的椪柑,其曬乾後的果皮容易讓消費者混淆

但老李認爲,不管是二紅還是大紅皮,是老倉還是新倉的陳化,或者是用鐵桶和布袋的差異,這些傳統陳化條件下陳化形成的新會陳皮“基調”是不會變的,也就是新會陳皮自身複合香型的特殊性。

新會陳皮隨着陳化時間的加深其香味會有所變化,但基本味道是不會發生質變的,更多是有果香到醇香再到厚重的陳香變化,而這些都不是再甜味、回甘、果酸等口感中判斷。

正如老李常說的,新會陳皮的特徵從來都不是甜味、果香、回甘等,而是複合型隨着陳化時間多樣變化的特殊香味,因爲糖分、果香、回甘等都屬於“干擾項”,以至於任何一款成熟度高的柑橘皮在曬乾後都能出的這些味道。

老李自己收藏的新會陳皮,也會頻繁出現自然斷裂的情況

三、“品相差”一點的碎皮,是不是更值得入手?

首先要說明的是,新會陳皮的碎皮、斷皮,其實都是陳皮在“自然”陳化過程中的必然結果。

陳化,是消耗陳皮自身糖分、水份、纖維、油脂等物質的過程,與自然界動植物在死亡、凋謝後的氧化腐敗分解等過程,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在陳皮氧化的過程中,陳皮本身也就是一片果皮而已,其並不具備抵抗自然腐敗規律的作用,更別說陳化本身就是需要氧化腐敗後得出的特殊結果。也就是說,陳化本身就是通過自然氧化去消耗陳皮自身物質以達到增加風味、口感等過程,其斷裂、損耗,也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以老李自己以及身邊朋友的陳化經驗爲例,新會陳皮在廣東或周邊的南方地區,陳化六年後就陸續出現了斷裂的現象,到了十年後其斷裂的範圍就更大,幾乎超過70%的十年以上陳皮,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耗損(斷裂爲多瓣,並出現嚴重的碎片化),而保存到三瓣完整的十年以上老皮,基本不到20%。

以“斷皮”名義銷售的工藝皮

四、價格“值不值”,需要如何判斷?

當我們去判斷一個產區的陳皮值不值這個價格的時候,就需要了解到當地柑皮的價格,例如廣西茶枝柑皮(新皮)的成本價格普遍在百元一斤以上,而新會皮(新皮)都在200元一斤以上,那麼當你碰到價格異常低的陳皮時,就不要去撿漏了。

那麼當我們百元一斤的買廣西皮,那值不值?當時是值!因爲你知道它是廣西皮,而且現在廣西茶枝柑皮也的確是這個價格。那什麼情況不值?當人家把沃柑皮或者碰柑皮當成茶枝柑賣你,那就是不值。

如果我們以千元一斤的新會陳皮(如十年八年的老陳皮)值不值?如果是你可以確保賣家是自己收藏,保證到陳化效果的新會陳皮就是值的。否則如果你是聽個故事就上頭埋單的,那就是不值得。

於新會陳皮村商家的梅江皮價格(2023年11月底)

不管是廣西皮還是新會皮,其自身的價格都是市場供求關係決定,例如2023年新會地區的茶枝柑產量異常低,導致其價格哪怕是除於近年行情的低谷,新會皮也不會出現“低價”,相反比去年同期價格都要高。相反,在其他產地的柑橘價格方面則出現了下跌,這是源於整個消費市場和供應量並沒有形成平衡。

老李經常勸說讀者朋友,不要輕易去看着“價格低”就馬上入手,尤其在自身不具備判斷力的情況下,更需要控制自己的購買慾,勿看着主播聽着故事就上頭剁手。如果非要入手的,也希望不要大量囤皮,分開多次小量,按需購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