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體: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發力“全球南方”

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7月6日文章,原題:美國和歐盟加徵關稅,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轉向新興市場 面對西方指責中國補貼使電動汽車價格過於低廉,一些中國汽車製造商開始轉向更友好的新興市場。

美國和歐盟已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更高的關稅,試圖抵消它們認爲(中國電動汽車)由補貼所帶來的競爭力。

崑山杜克大學常務副校長約翰·奎爾奇表示,雖然歐洲和美國市場重要,但它們並不是唯一的市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市場和製造業在海外的發展“機遇很多”。

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表示,除了向新興市場銷售產品外,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還開始在當地工業園區建立生產基地,以避免不必要的壁壘。例如,比亞迪近日在泰國開設了首家電動汽車工廠,這是其在東南亞的第一家工廠。

方莉說,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生產基地也有助於這些國家的電動汽車轉型。“這可以看作是‘南南合作’的一部分,也是應對新全球貿易規則的一部分。”她指的是“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合作。“全球南方”國家廣泛包括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指的是有時被稱爲“發展中”“欠發達”或“不發達”的各種國家。

這一轉變也是中國日益希望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合作的背景下發生的。中國認爲自己也是“全球南方”的一員。奎爾奇還表示,中國可以與墨西哥等擁有汽車製造業的國家開展合作。

去年,中國出口了400多萬輛汽車,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逾1/4(約120萬輛)是電動汽車。中國國內的電動汽車普及率也很高,在全球註冊的電動汽車中,中國佔到了將近60%。

一些分析人士說,美國和歐盟的貿易壁壘試圖給各自的傳統汽車製造商更多時間趕上中國同行。他們說,這也與其國內政治有關,尤其是11月美國將舉行總統大選。

然而,在中國尋找敵意較少的市場的時候,這種“脫鉤”的代價可能會使全球急需推動的交通運輸去碳和使用更可持續能源的努力受挫。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數據,公路運輸約佔全球排放量的1/6。聯合國設定了到2030年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組合中的比例。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副教授金刻羽說:“我們實際上應該鼓勵更多的投資……在這些領域減少保護主義。”她表示,中國可以增加對歐洲的直接投資,這不僅有利於雙方,也有利於全世界,“這將幫助我們啓動對當前的結構轉型至關重要的新戰略產業”。

其他專家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爲在沒有中國便宜替代品的情況下,採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將更高,這將增加各國的轉型成本。方莉說:“如果想用同樣多的資金實現轉型目標,我們可能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

6月,即歐盟加徵關稅的前一個月,高端電動汽車公司蔚來與其他品牌如比亞迪和極氪的銷量均創下紀錄。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表示,進軍海外市場,尤其是像歐洲這樣利潤豐厚的市場,是公司不能錯過的長期博弈的一部分。

秦先生說:“這個行業最根本的問題不是產能。其實,我覺得本質是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第一次真正實現了產品和技術上的超越。”他還表示,政治和政策環境的變化是電動汽車企業面臨的挑戰之一。製造商必須保持競爭力。(作者奧利維亞·鬆、賈勒拉·阿布·貝克,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