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觀察》大陸網紅餐廳「靠臉」吃飯

中國大陸網紅餐廳開山鼻祖,是由大S婆婆張蘭(左)所創辦的俏江南。(本報系資料照片)

公衆的視野裡,從黃太吉雕爺牛腩到1點點、鮑師傅,且不論各家的產品究竟美味與否,無一例外的是,前期,火爆如斯,話題滿天;而後期,話題依舊滿天,但卻未必火爆如初。

「排」出名氣來

「網紅餐廳?大多是噱頭吧,那些稀奇古怪、奇葩主題定位的餐廳,似乎一夜之間就火了,然後,就烏泱烏泱地排大隊……」對於網紅餐廳,天津餐飲行業從業者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然而,現場是這樣的——正常工作日的下午3點,北京建外SOHO的1點點奶茶門口排隊的長龍早已形成,即便突然來襲的春寒也抵擋不住人們的熱情

『這麼冷的天,我們竟然要排1個多小時買奶茶喝,實在是太「閒」了;它要是不好喝,我就去「砸店」!』隊伍中的兩位女生一邊開玩笑地抱怨,一邊期待地望向店內。

公開信息顯示,網紅奶茶店1點點進入北京不過數日,已不亞於它在江浙滬的爆紅程度,「這已經接連排了三天了,一天比一天人多。」路過的保安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

前來排隊的,大多是來嚐鮮的,因早就瞭解了其在其他城市的火爆程度,也都爲長隊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我們在微博上看到好幾位網紅都在曬這家的奶茶,說特別好喝,而且特別難買,所以北京店一開,就想過來試試。現在人還不算太多,在上海那邊要排好幾個小時的隊才能買到……」排在新金融觀察記者前面的一對情侶說。

不知從何時​​起,在消費者的眼裡,門口排長隊,就意味着這家餐廳的味道不錯,或者一定有過人之處。不論是好奇心作怪還是真的願意爲了美味付出時間,大家都願意一等。而排隊時間越久,則證明這家店鋪越「好」,像1點點、鮑師傅等,還有需要排隊7個小時並且出動保安維持秩序的喜茶,都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網紅餐廳了。

它們大多起源於線下,卻極大程度地依賴線上的宣傳,當微博上的網紅們都不約而同地曬出了同一款奶茶、糕點,當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都在微信朋友圈安利」這家店鋪,其網紅的特質就被慢慢擴散開來。而排隊的人,在成功嚐鮮之後,也免不了在社羣軟體上曬上一曬,以顯示自己足夠「時尚」。

正如微博上一位北京網友說的那樣,『看到從上海來北京的1點點也要排這麼久的隊,我們還好意思吐槽上海人民對鮑師傅的「熱情」嗎?』

的確,起源於北京的糕點品牌鮑師傅剛剛進入上海時,也一度創下排隊7個小時的紀錄,甚至引來了黃牛加價倒賣——在原有價格上每斤增加20元的「代購費」。

無獨有偶。

2015年年中,天津市鞍山西道的鮑師傅門前開始排起長隊。「每次路過,都能看見長長的隊伍,查閱了大衆點評才得知,這原來是一家糕點店,而且好評如潮。於是,時間略顯充裕的我媽,花了近4個小時、200多塊錢,終於買到了牛肉小貝。雖然她對以牛肉爲食材的食品根本無感。」一位見證了天津鮑師傅火爆程度的消費者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據她瞭解,花了較長時間排隊的人都不甘心少買,花千把塊錢的大有人在。買得少,會被稱爲真正的「少數人」,『同樣的點心,門口拿着馬紮的黃牛一斤要價40元,真正做到了「坐地起價」,每斤要比店內的貴上十幾塊……可惜,爲其買單的人少之又少。』

在天津,這是一個常態。「越排隊,人越多。越沒人,就越沒人。」前述從業者感嘆,語氣裡滿滿都是羨慕,「特別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自己投資開一家店,也想用最短的時間把這個店炒火,讓更多的人第一時間瞭解,並達到前來體驗、消費的目的。」

「行」裡套路

「這在餐飲行業都是小兒科。」說起排大隊,北京灃之道餐飲店長特訓營總教練楊鐵鋒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拿出一個產品做爆品,低於成本價銷售,很快就會排長隊;利用會員充值、買幾千增幾千的手段,很快就能排長隊……楊鐵鋒分分鐘就說出好幾個能讓消費者排長隊的方法。他說,真正做餐飲的,對這種手段是鄙視的,現實問題是:排長隊的餐廳都賺錢了嗎?

我們很難求證鮑師傅還有那個在全國開了400家店仍然在排長隊的奶茶餐企1點點是否都實現了單店盈利。但隨着更多紅店歸於平淡,我們不難發現,城裡人就是會玩,套路就是多。

在1點點還沒有進入天津的當下,鮑師傅門前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繁華景象。「排隊的人越來越少」。而近在咫尺的京城,黃太吉、雕爺牛腩,這些網紅餐廳的「紅一代」正日漸式微

「早在去年4月,被認爲是互聯網餐飲標杆的黃太吉就認清了現實。」中國餐飲產業研究院院長吳堅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據他回憶,彼時,黃太吉召集了北京八九家傳統餐企,啓動了它的「外賣平臺」。發佈會上,黃太吉創始人赫暢公開表示:「模式創新和我們這一代餐飲人沒關係了。對於新老餐飲人而言,模式創新不再重要,內容創新最重要。」而雕爺牛腩也走上了「在發展中自我修正」的道路。

鮑師傅作爲「紅二代」在天津兩年的經歷也足以說明網紅餐廳「卸妝」後的尷尬。

深諳「內幕」的圈內人,也開始活躍起來。 INA許豪傑是一位致力於諷刺創業圈套路的搞笑視頻博主,他在最新一期的視頻中就披露了關於網紅店的「潛規則」。

INA許豪傑坦言,「曾被生活時尚頻道採訪過、排隊6小時才能買到、一天只賣88個、帶上白羊座朋友可以打八折、鬈髮胖阿姨的牛油果草莓芝士網紅爆漿粢飯糕是一個標準的、符合所有套路的網紅美食。」

媒體傳播、名字帶有「年長者」、排隊時間長、限量售賣、添加網紅原材料等等,這些「基因」都是一款網紅餐廳必備的套路。

針對排隊時間這一重要的衡量標準,INA許豪傑更是玩笑道:「找幾個無業遊民過來排隊,造成異常火爆、一貨難求的場面。反覆排,買好了之後回到隊伍最後接着排,那些人連賣的是什麼都不知道。」言語雖有誇張,但諷刺之意盡顯。

此外,「慢」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且不說做一杯奶茶需要多久,排隊需要多久,新金融觀察記者點完單,等待取餐就花了近20分鐘時間。有媒體認爲,這是1點點「細緻入微」的服務,可誰又能知道不「細緻入微」的1點點奶茶會是什麼味。

前述親歷了鮑師傅排隊的消費者和新金融觀察記者在購買1點點奶茶時的感受相似,在她看來,店內的服務人員如果可以快一些,排着的長隊可能就會變得短一些。

可不得不承認的是,網紅店的「神話」還在繼續。

當得知新金融觀察記者將要赴京體驗時,一位朋友還特意拜託「代購」嚐鮮,經歷5個小時、跨越100多公里,當這杯奶茶從北京到了天津,「好喝,確實好喝,但一想到你排了1個半小時纔買到這一杯,突然就覺得不值了。」顯然,拿到食客手中,滾燙的網紅奶茶已然失去了該有的溫度。

變現是關鍵

「靠臉吃飯的品牌,紅不長, 紅得太久就不是網紅了。」餐飲品牌戰略顧問王冬明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說。

在他看來,網紅店拼的是關注度,也就是粉絲經濟,但粉絲經濟有兩個弊病,首先,變現抓取率低;其次,粉絲忠誠度低。直接提現就是煙花效果,而且這個煙花不見得能有收益。

他解釋說,網紅只解決了顧客進入的端口問題,但實際上顧客環節分爲進入、留存、回頭率,後兩個環節是變現的重要環節。

然而,在沒有真正面臨生存難題之前,投資者的熱情依然能夠衝破層層套路扎進看似藍海的紅海。

當爲數不少的餐廳還在努力成爲網紅的路上,網紅餐飲的世界裡,已經傳來相繼閉店的消息。近期,水貨、小豬豬在鄭州、深圳相繼閉店;紅遍健身圈的輕食派代表沙拉日記宣佈停業;未開業就先紅的kuma cafe在魔都剛過試營業就被吐槽……

在楊鐵鋒看來,餐飲企業應該有正常的成長週期。這包括市場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家餐廳,在沒有完全經歷市場導入期、沒有經歷和市場磨合,就快速地導入了成熟期,那麼相應的,進入衰退也會是一個很快的過程。

他認爲,網紅餐廳的開山鼻祖不應該是黃太吉、雕爺牛腩,而應該是俏江南。

在中式酒樓持續的衰退潮裡,俏江南屬於曝光率極高的品牌之一。在人們的印像中,俏江南與淨雅、湘鄂情的低調不同,每一個舉動都會挑戰公衆的傳統習慣,引起媒體的極大關注,成爲最具互聯網特質的“非互聯網人”。傳統餐飲傻瓜論、餐飲行業LV、大S與汪小菲、王思聰罵戰、投資人分道揚鑣等諸多事件,使俏江南頗具網紅氣質,成爲街談巷議的娛樂頭條。

重點是,「俏江南還有着比較紮實的餐飲功底尚且迷失了方向,何況其他網紅?」楊鐵鋒反問。

吳堅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辰智中國餐飲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辰智的大數據統計顯示,在2016年全國餐飲品類變化中,快餐小吃業態最火。

與此同時,2017年,餐飲行業將迎來拐點。換言之,「週期更迭洗牌難免,更兇殘的肉搏正在拉開帷幕。」吳堅表示,小時尚餐飲已經成爲常態,市場存量基本飽和或緩慢接近飽和,洗牌在所難免。

「三年一個週期。」這是前述餐飲從業者的實踐經驗。與心懷美好理想的創業者不同,更與心懷天下的行業研究者不同,就其經歷而言,一個餐企最多火三年,三年後,如果沒有持續火下去的「核心競爭力」,就該趁早關門,否則就得賠錢。比之更殘酷的是,爲數不少的餐企還沒來得及賺錢就不得不關門謝客。

「每一個時代,在每一股浪潮之下,都會誕生一些明星企業。但這些企業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基業長青,取決於他們能否超越增長的魔咒,逃離死亡週期。」吳堅說。

在創業大潮中,網紅餐飲的後浪正推着前浪,於是,參與其中的人也不得不重新審視究竟什麼纔是餐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