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懂客觀 高度感同身受

自《心理師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後,未來要擔任心理諮商師,必須畢業於心理科系研究所,該條件和日本一樣,屬於亞洲最嚴格的國家。開業心理諮商師邱永林說,又稱心理師的心理諮商師,是個需要透過鼓勵、對個案要有高度感同身受的職業。

邱永林說,自己曾協助過一名女性個案,因無法接受交往15年的男友「人間消失」,半年內數次尋短、幸均被醫院搶回生命,最後被家人帶來諮商;他表示,一開始並沒有去「開導」她,而是透過對話,去了解她們感情的開始與過程,鼓勵她找回理性的一面,反之,若一見面就去安慰她、表達同情,只會遭來反彈,讓對方表示「又來了」、「你們又不瞭解我」。

新光醫院心理諮商師莊淑婷補充,心理師的任務,是在協助個案整理心情和思緒,而非「教」他們怎麼走或怎麼做。

莊淑婷說,包括個案在內,外界常認爲心理師必須要有「相同經驗」纔可以給人幫助,但其實在面對個案時,心理師反而必須摒除個人議題,例如有喪親經歷的心理師,易用個人經驗去處理個案,此時「督導」就會介入,協助心理師用更客觀的方式去面對個案。

邱永林說,心理師有分醫院服務者、和在外執業者,一般新人起薪約在3萬元,但透過不斷進修、充實自己,陸續會有演講、邀稿的機會,發展性相當多元。莊淑婷強調,心理師絕非可一昧待在室內的職業,有時更要走入社區,但因爲會頻繁接觸他人的生命故事,會累積相當多壓力,此時同儕、督導的支持就顯得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