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轉型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綠色動力”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爲能源消費大省,廣東近年來積極探索破解傳統能源依賴、轉型新興能源的路徑,大力推廣風電、太陽能、核能、氫能等綠色能源應用,着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等產業,爲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追風逐日”謀能源轉型
近年來,廣東能源結構轉型成效明顯,風能、太陽能、核能、氫能等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爲經濟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今年9月份,在廣東汕尾,全球單體最大抗臺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中廣核“伏羲一號”建成投運,並完成首批養殖魚苗投放。據介紹,該項目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颱風,預計投產後年產值可達5400萬元。同時,該項目全部依靠綠色能源供能。
中國證券報記者現場調研瞭解到,“伏羲一號”位於汕尾中廣核後湖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中心場區,由網箱主體結構和上建平臺兩部分組成。該項目配置應用了綠電供能保障、氣水聯合投喂、網衣自動清洗、環境監控預警、活魚保鮮駁運五大海洋牧場智能化系統,通過監控室集中控制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和調控,既保障了整個養殖過程的順利進行,也提高了養殖效率。根據汕尾市規劃,隨着汕尾後湖風漁融合海洋牧場項目全面建成,汕尾市將形成“海上風電+深海養殖+生態增益+休閒旅遊”的風漁融合示範集羣。
在廣東江門,廣東首個交能融合“近零碳”新能源特色服務區——佛開高速址山服務區(北區)日前順利通過交工驗收。該項目通過融合“分佈式光伏+戶用儲能+直流設備+柔性充電樁”的先進技術,優先利用光伏產生的綠色電力,實現了區域級的能源替代,降低了碳排放和能源成本。
除了風電和光伏,廣東的氫能產業及應用也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廣東入選首批國家級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試點。今年10月份,廣東啓動了廣湛氫能高速示範項目沿線加氫站建設項目,該項目大力推動與茂名、江門開平加氫站合作建設,打通廣湛氫能交通和物流瓶頸,加快廣湛沿線地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氫能圈的步伐。該項目計劃投入運營500輛4.5噸和10輛49噸燃料電池冷藏車,初步形成廣湛高速沿線與珠三角地區氫能冷鏈物流網絡。
在探索能源轉型的路上,廣東提出將着眼“強鏈補鏈延鏈”,在全國首次推動遠海風電基地統一規劃、集中建設,依託陽江三山島超大規模海上風電海陸一體直流輸電等一批示範工程,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上風電全產業鏈體系,並進一步鞏固擴大新型儲能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加快發展氫能、光伏、核能、智能電網產業和生態鏈。
新能源產業應用快馬加鞭
在能源結構持續優化調整的同時,廣東還在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虛擬電廠等領域不斷推動能源轉型的應用創新。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隨着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廣東充電設施的普及建設發展迅速。今年1到11月,南方電網新能源汽車統一充電服務平臺“順易充”充換電量同比增長30%,單日最高充電量突破700萬千瓦時,創歷史新高。今年4月底,深圳市超級充電站數量首次超過傳統加油站數量,預計年底將累計建設1000座。
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辦公室主任黃鳴說,深圳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有望超過280萬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全市已構建起囊括整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充電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
在新能源汽車及其配套產業崛起的同時,廣東還在新型儲能領域持續發力。今年以來,國內首個規模最大的鋰電池多技術路線驗證示範項目佛山南海儲能電站、南方區域首個海上風電配套儲能項目陽江峽安儲能電站等大型電網側儲能項目在廣東省相繼投產。
據廣東省能源局介紹,2023年,廣東新增新型儲能裝機89萬千瓦,累計裝機規模達到160萬千瓦。廣東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到今年年底,廣東省新型儲能總裝機規模將超過330萬千瓦,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300萬千瓦的建設目標。
在做好新能源配套應用的過程中,廣東還充分重視產業與數字化的創新融合。在深圳,虛擬電廠的發展頗具代表性。作爲一套創新的能源管理系統,虛擬電廠通過能源互聯網技術,以協議的方式對散落在終端用戶的充電、空調、照明、儲能等電力負荷資源進行調控,實現峰谷之間的平衡。目前,深圳虛擬電廠已接入充電樁、樓宇空調、光伏等9類超過5.5萬個可調負荷資源,總容量逾310萬千瓦。
據南方電網統計,截至11月,深圳虛擬電廠管理中心累計接入虛擬電廠運營商56家,組織開展精準響應超百次,爲各虛擬電廠運營商帶來經濟收益約1801萬元,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達1.7億元。
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集羣
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到,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羣。
近年來,廣東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業創新高地加快建設,覆蓋電池材料、儲能電芯、變流器、系統集成和回收利用的儲能電池全產業鏈基本形成。其中,比亞迪、億緯鋰能、華爲數字能源等龍頭企業具備全球競爭力,“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世界首臺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投入使用,全球首臺抗颱風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併網發電……2023年,廣東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超8000億元,連續兩年位居全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之首。
在業內專家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方面具備天然的資源稟賦。“從一塊鋼板開始,到整臺新能源汽車下線,16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全部工序。”這背後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成熟的產業集羣、完善的生態系統以及高效協同的產業鏈條。
根據《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行動計劃(2023-2025年)》,目前,廣東風力發電機組、逆變器、高效太陽能電池和集熱器等研發製造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氫能利用、儲能技術、充電樁和智能電網建設位居全國前列。預計到2025年,廣東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羣涉及的發電裝機規模約14430萬千瓦,天然氣供應能力超過800億立方米,供氫能力超10萬噸。
展望未來,廣東省能源諮詢規劃研究中心專家許文強建議,廣東要以產業科技合作爲重點,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技術轉化平臺,加快建設港深莞、廣佛、澳珠三個創新極點以及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產業創新發展。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