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種稻米 省水抗病長得快
臺南農改場成功育種抗旱澇「臺南7號」、「臺南8號」高粱新品種。(臺南農業改良場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極端氣候改變降雨型態,臺灣未來極可能非旱即澇,農業專家已積極研發對策,農委會臺南農業改良場副場長羅正宗表示,面對缺水危機,除不斷研發節水灌溉技術,農改場耗時9年,育成成熟期短的水稻香米新品種「臺南19號」,並推廣以雜糧作物爲主、水稻爲輔的創新輪作模式。
羅正宗說,臺南19號由「臺南16號」越光米與「臺南13號」芋香米以分子標誌技術育成,一期稻作生育天數110天、二期作100天,較國內栽培面積最大的「臺南11號」一期作130天、二期作110天,生育天數最多可縮短20天,節省灌溉水量9%至15%。
臺南19號生育天數短,可節省灌溉水量,且具抗稻熱病特性、產量穩定、口感軟Q帶芋香味,2019年正式命名,柳營區農會試種後,去年10月已上市開賣,農改場今年7月也公告稻種繁殖技術技轉。
除了水稻,對水需求較少的雜糧類,臺南農改場也成功育種抗旱澇的「臺南7號」、「臺南8號」高粱新品種,已與金酒公司合作試釀,出酒率及酒質都好,今年在雲林土庫、斗南等地擴大試種。
此外,農改場也嘗試推廣一期稻作、兩期雜糧的新輪作觀念,早春種甜玉米或大豆,5月至8月種耐熱的臺南19號水稻,秋天再種一期雜糧,以水旱輪作減少雜草病蟲害防治費,也緩解水資源不足問題,經濟效益不亞於雙期作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