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西部篇|“朱䴉之鄉”的新名片
新華社西安10月31日電 題:“朱䴉之鄉”的新名片
新華社記者王澤昊
在秋天落日餘暉的映襯下,廣袤田地一派疊翠流金。陝西洋縣草壩村57歲的劉文軍,操弄着農機,撒完了今年最後一波油菜種子。
“九月收了稻穀,十月種下油菜,這一年的農活就算結束了。等來年開春,地裡又是金燦燦的一片,就會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此觀光。”皮膚黝黑的劉文軍眼角溢出微笑。
坐落在漢中盆地東緣的洋縣,有着“朱䴉之鄉”的美譽。北依秦嶺,南憑巴山,洋縣風光旖旎、氣候宜人,也正是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曾經幾近絕跡的朱䴉在這裡被發現。
“科研工作者經過苦苦尋覓,1981年,終於在洋縣找到了世界僅存的7只野生朱䴉。美麗的朱䴉成了洋縣的‘名片’。”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業工程師高潔說,“通過設立自然保護區、開展人工繁育研究……經過40多年的竭力保護,目前,全球朱䴉種羣數量已經超過萬隻。”
從瀕臨滅絕到如今朱䴉種羣的增長,劉文軍是見證者。“朱䴉非常親近人,無論是在水田還是在庭院經常能看到。尤其在春夏之交,我在水田插秧,朱䴉就在旁邊找泥鰍、魚蝦吃。”
繪就出朱䴉與人類和諧共處的自然畫卷,離不開洋縣在“有機”文章上持續發力。當地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有機產業延鏈、生態價值轉換、文化旅遊促銷”的新路子。
如今,行走在洋縣的田間地頭,處處可見“有機”二字,有機梨園、有機藍莓、有機黑稻種植基地……
深耕洋縣黑米資源的洋縣雙亞周大黑有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亞剛,對有機產業有着深刻的認知。“洋縣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最適宜種植優質稻米。而素有‘黑珍珠’之稱的黑米就是洋縣的尖貨。”周亞剛說。
立足生態優勢,多年來周亞剛不斷探索延伸有機黑米產業鏈,成立優質水稻研究中心,對洋縣黑米品種進行選育;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黑米深加工產品研發;採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1萬餘畝種植基地,帶動當地4000餘戶農民增收。
近年來,這家公司研發的黑米鍋巴、黑米穀物酥、黑米食醋等一系列黑米衍生品深受市場好評。不久前,其彩色糙米產品上線抖音直播平臺,短短兩天就售出3萬多單。“用心做好有機產業,做好綠色健康產品,就一定會受到市場的青睞。”周亞剛自信地說。
有機黑米產業的蓬勃發展,映射出洋縣大力發展有機產業,不斷補鏈延鏈強鏈的決心和信心。2015年10月,洋縣被授予全國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稱號。截至2023年底,洋縣認證有機面積17.68萬畝,認證總產量達4.09萬噸。
“洋縣已構建了食藥製造、酒水飲料、農副產品深加工3條產業鏈,產品涵蓋米、酒、藥等10大類40餘種,認證有機產品15大類113種。”洋縣縣長張軍說,“爲了更好培育有機產業‘鏈主’企業,洋縣從配套服務、資金獎勵等方面制定了多項優惠政策,推動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2年入駐洋縣有機產業園區的陝西朱䴉酒業有限公司,以生產黑谷酒、黑米酒等產品爲主。“有機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一期投產以來,今年上半年營業額達到了1600多萬元,部分產品還遠銷日本、東南亞。二期投產後,我們將年產有機酒達3000噸。”公司副總經理楊燁說。
“洋縣哺育了朱䴉,我們也享了朱䴉的福。有機產業的發展讓我們農戶得了收益。”說話間,劉文軍盤算起地裡的賬本:侍弄2.5畝的水稻田、5.5畝的黃金梨園,一年下來就有4萬多元的收益。
在洋縣,有1.4萬戶農戶像劉文軍一樣端上了“生態飯碗”。“農戶、合作社、企業、有機產業”串聯起的利益共同體,書寫着鄉村振興的新篇章,日益成爲洋縣的“新名片”。
守綠換金,互利共生。“朱䴉之鄉”正演繹着又一段美麗的故事。(完)